中间路线
亦称“中间道路”、“中派主义”。泛指在两种对立的政治主张、政治斗争中奉行不偏不倚的方针。主要表现如下:(1)阶级斗争中的中间路线。例如,中国解放战争初期,某些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既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又害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幻想在美国支持下走第三条道路,标榜“严守第三者立场”,梦想建立资产阶级国家。(2)党内路线斗争中的中间路线。如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斯坦主义时,考茨基为代表的隐蔽的机会主义宣称站在“中派”立场,要求保持党的“和平”和“统一”,故称“中派主义”。(3)政治生活中的中间路线。在政党、团体,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的政治生活中,常常在原则问题上有两种主张的对立、争论甚至斗争,有的人或者犹疑观望,或怕得罪双方,或迫于形势不敢旗帜鲜明,或者企图进行折衷调和,因而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中间路线常常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必然分化以至破产。党内路线斗争中持中间路线的人,或者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立场,或者堕落到机会主义。政治生活中持中间路线的人,要么是个人主义,患得患失,要么是一种机会主义立场和态度。“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在政治生活、政治斗争中,应该是非明确,旗帜鲜明,采取中间路线是错误的。但应注意,一时认识不清,或者不参与无原则纠纷,不能指为中间路线。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
- 淳于髡传
-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晋惠公和管仲为什么都叫夷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 春秋时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则六避”的规则来的,并不是随便取的,也没有什么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名还是很重要的。晋惠
-
- 詹天佑买马车
-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詹天佑一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