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为甲、乙两种写本,每种写本卷前或卷后又有久已失传的古书数篇。两种写本同今本对照,文字有不少出入,次序与传世通行本相反,即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合抄成一长卷,通高约24厘米,朱栏墨书,字为篆体,共463行,13000多字。书中对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不避讳,故抄写年代不会晚于刘邦在位的时间。《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通高48厘米,朱丝栏墨书,隶体。书中不避汉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略晚,当在惠帝或吕后称制时期。两部帛书中值得注意的是甲本卷后四篇古佚书和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甲本卷后四篇原无篇题,文献记载也无可查考。第一篇文体与《大学》相近,鼓吹“慎独”,主张“性善”,与思孟学派观点相近。第二篇抄录“伊尹论九主”的一段,是研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一份重要文献。第三篇为兵家论述的攻战守御。第四篇综述五行与德圣智的关系。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四篇,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或秦时。《十六经》分立命、观、五正、果童、政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等13章,主要讲兵道。《称》写的是格言,主要讲朴素的辩证法。《道原》则是推究道的本原,纯属道家之言。《经法》分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九章,反映的法家思想十分鲜明,强调刑名,主张法要像准绳那样作为判明是非曲直的标准,提出“民富”的途径是赋敛有度,“财生”的办法是节民力,这对研究汉初法家思想的演变和道法两家的相互关系,探讨当时统治阶级崇尚黄老之学的实质等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唐兰先生认为乙本卷前四篇佚书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汉初黄学经典《黄帝四经》。
-
- 李淳风是怎么死的?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人物简介
-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豫让:模范忠臣
-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
-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