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李淳风是怎么死的?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人物简介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8-05 11:21:07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代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市岐山县)。

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己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

image.png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怎么死的?

说法1:李淳风是被太宗皇帝鸩死,因为怕他泄露天机。这是因为帝王对于术数,往往有一种又敬又怕的情结。一方面指望自己长生不老,江山万年,另一方面又担心别人知道了秘密,依样画个葫芦,损及自己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能者为我所用的时候固然好,倘若不能用,则必须除却。

说法2:病死

史书记载:李淳风死于670年,病死于太史令任上,死后被封为男爵。然而,公元649年,大他3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寿终正寝,正好50周岁。所以,李淳风是不可能被李世民所毒死的。

李淳风六十九岁去世。他所编撰的《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和《演齐人要术》等书共十余部,多传于那个时代。他的儿子李谚,孙子仙宗,都是当太史令。

李淳风与袁天罡

有一种传说,说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他们都是隋未知识渊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经筑舍居于阆州蟠山前,李淳风因久慕其名,故带着条金自远而来,拜于门下。据 说袁天罡、李淳风为后世留下了名著《四弹子》,后世的刘伯温还对此作了校对呢。另一种传说则说袁天罡与李淳风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首论易,谈天说地,并在 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

还有一个更生动的传说,李淳风、袁天罡、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游于 山水林泉间。—日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来之事。推一事画一幅秘象,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天帝怕天机泄露过多,即派陈抟老祖(据说 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陈呼二人:“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算我是進是退?”说着一步跨开,目视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飘然而去。

袁天罡 (星象学家、相士、道士、风水大师、预言家)

袁天罡,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益州成都人。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

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乃隋朝雅士袁守懿次子,原籍四川省江津县秦家坳乡(现重庆江津区石门镇永安村青岗堡)后辗转游走于长安洛阳等地,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

上一篇:潘金莲不是荡妇:揭秘史上真实的潘金莲! 下一篇:唐朝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关系怎么样? 声明:李淳风是怎么死的?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人物简介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花木兰是哪里人?
花木兰是哪里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近几年,以花木兰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频频出现于屏幕。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
赌博中的骗术:火伴诱人,牙行弄鬼
赌博中的骗术:火伴诱人,牙行弄鬼
赌博是一种以财物输赢为目的的游戏,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赢取更多的钱财,古今中外的赌徒们绞尽脑汁,想出了花样繁多的舞弊和行骗之术,这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