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一·白苔舌

书籍:敖氏伤寒金镜录 作者: 朝代:元(公元1341年) 专题:书籍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图缺)

【介按】白色为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实症亦有之.凡风寒湿邪.国中皮腠.即为白苔.寒湿本系阴邪.

白为凉象.故舌苔白色.如白滑而腻者.湿与痰也.白滑浓腻者.湿痰与寒也.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白如积粉.则湿热或痰热也.因肺主卫、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经亦主一身之表.凡受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于肺.其舌无苔而润.

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外证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此是风寒初感也.治宜辛温解表.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证初在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如苔白而粘腻者.外证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外证见发热口渴.咳嗽喉痛.此是风温入肺.治宜轻清凉解.

如苔白中带红.外证头痛身热.口苦、眼赤、胁痛、耳鸣、脉象浮弦而数者.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治宜清解少阳.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经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边淡红,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间.即《金匮要略》所谓“舌上如苔.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之候.故用小柴胡汤以达膈膜之邪.即栀子豉汤亦为清热达邪之良剂也.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二钱) 半夏(二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钟,温服.

【介按】程应旄曰.方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栀子豉汤(从金匮要略新补)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介按】山栀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为从肺入心.以治心中烦热而导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热.豆形色黑象肾.蒸发为豉.其性轻浮.能引肾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热.而除胃外之邪.夫心肾相济.阴阳相和.

则烦热懊 等证俱解.而为清热退邪之良剂也.

上一篇:伤寒用药说 下一篇:第二·将瘟舌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是风水不好?还是黄泉之下无颜见父皇?雍正命身后不追随父皇,而在几百里之外另找“万年吉地”。数千名哑巴被秘密
雍正杀子之谜
雍正杀子之谜
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自己儿子,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
北宋宰相王钦若生平简介 王钦若是怎么死的
北宋宰相王钦若生平简介 王钦若是怎么死的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