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福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十分薄弱,而手工业则相对较为发达,在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农业。解放初期,全省手工业从业人员有20多万人,手 工业产品占当时全省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品的80%。福建的手工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手工业经济主要是建立在个体生产基础上的小商品 经济,既不巩固,又不稳定。为了改变手工业生产的落后状况,避免广大手工业者的贫困和破产,必须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手工业劳动者走社会主 义道路。
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的方针和福建的实际情况,从福建解放之时就开始了对手工业的组织和改造工作。在这一改造过程中,福建各级党组织 和政府贯彻中央的方针,坚持从低级到高级,从小到大,循序前进,逐步过渡的原则。在组织形式上,先后实施由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 合作社,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分散单一的个体手工业引上集体化的道路。
从1951年开始,福建各地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重点试办。这一阶段前后经历两年多时间。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积极引导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手 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于一般的手工业行业,通过供应原料、收购产品,组织起合作小组。这些合作小组多为分散生产,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个体所 有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试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原料,推销产品,或者统一接受供销合作社和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对于关系国计民生较大的行业,如铁木农具、棕棉编织等, 重点试办了少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为全体社员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到1952年底,全省办起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0多个, 重点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0多个。这为手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进一步组织起来打下了基础。
1953年冬,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会议提出手工业合作组织必须根据生产需要和手工劳动群众的觉悟程度,采取群众所 能接受的形式,由群众自愿地组织起来,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为了贯彻会议精神,中共福建省委指导召开第一次全省手工业代表会议,以加强对手 工业合作化的领导。此后不久,中共福建省委又先后发出《关于传达手工业会议精神的指示》、《关于手工业生产的指示》,要求各地重视与加强对手工业的领导, 贯彻中央关于对手工业实行保护、维持、扶植的方针;同时,强调在组织手工业合作社时应做到“十分慎重、稳步前进、宁缓勿急”。在此前后,全省各主要城市和 部分专区培训了一批手工业合作干部,在20多个行业中重点试办3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不少手工业生产者受到合作化的影响与鼓舞,也自发建立60多个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至1954年上半年,全省手工业合作社增加至208个,生产小组发展到203个。
1954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加快对手工业工作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手工业视为地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年12月,中央又召 开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总结一年来手工业合作化的经验,并作出新的部署。中央要求,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根据中央的指示与部署,福建省委 于1954年秋筹备成立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各地、市、县和一些镇也相继成立手工业行政管理机构,促使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更快地发展起来。到同年底,全省各 行业手工业合作社(组)达到900多个,入社入组人数约2万人。
1955年,福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的方针,继续摸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按行业拟定供产销和手工业劳动者的安排计划,以便有准备、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同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推动下飞速发展,达到高潮。农业合作化高潮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产生深刻影响。手工业合作化很快 转入快速发展阶段。同年底,福建全省新办的手工业合作社(组)达1000多个,入社(组)人数总计5万多人,约占全省手工业总人数的25%。
1956年春节前后,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1月23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积极加强手工业合作化领导的指示》,要求各地迅速完成手工 业改造的准备工作,建立健全手工业联社组织机构,按行业做好初步改造和规划。省委要求手工业合作化组织的从业人数占全省手工业总人数的比例有大幅度的增 长,到6月底完成75%,年底增长至94%左右。
在这样的形势下,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紧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而急速推进,福州、厦门等主要城市的手工业者在一个月内全部参加生产合作社。至4月 下旬,全省手工业合作社(组)共有3147个,入社(组)从业人员11.6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3.1%。在此过程中,由于不适当地强调一 些分散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户全部入社,又由于采取手工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7年初,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87%,全 省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先由个体完成的手工操作劳动,改变为集体生产或生产流程的科学管 理,提高了产品产量。同时,集体化以后的手工业合作社通过银行贷款和统一组织生产与销售,逐渐解决资金短缺、原料不足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而且由于合 作社有公共积累的资金,有计划地实行扩大再生产,逐渐改变了以往个体生产的落后状况。
总的来说,福建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上半年以前,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合作社的发展由小到大,由低 级到高级,获得很好成效。但在1955年秋季以后,在全国各条战线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冲击下,在农业合作化迅猛发展的影响下,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急剧 加快,以致在生产关系变革上出现急于求成、工作粗糙等失误。新成立的手工业合作社,只有一小部分是经过生产小组的过渡形式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则是在改造高 潮中仓促组织的。由于对手工业的经营分散、小批量生产、产品多样化、同群众生活的联系紧密等特点认识不足,在合作化高潮中过分强调合并大社、集中经营和统 一核算,以致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影响社员的经济收入。
-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福建历史
- 建国后福建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曲折发展
- 福建省“一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介绍
- 建国初期福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建国初期福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建国初期福建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建立
- 建国初期福建农业合作化运动
- 建国初期福建国民经济的恢复
- 建国初期福建历史:争取财政经济好转与“三反”、“五反”运动
- 建国后福建历史之镇压反革命与抗美援朝运动
- 土地改革时期的福建历史: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的恢复
- 建国初期福建省剿匪反霸与建立社会新秩序
- 1949年军事接管福州与人民政权的建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福建历史介绍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福建历史介绍
- 明清时期的福建历史: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危机
- 宋元时期的福建历史介绍:宋元时期福建的大发展
- 唐五代时期的福建历史:进入新阶段
-
- 淫乱皇后竟然逼幸自己的小叔子
-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皇后》中对北魏宣武灵皇后胡氏有八个字的评语:“灵后淫恣,卒亡天下”。如此将北魏王朝最后亡国的原因推到
-
-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
-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晋穆侯为何讨厌他刚出世的儿子,还给取名叫“记仇”?
- 周宣王死后,太子姬宫湦(sheng)继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周幽王。从这一刻起,周王朝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场又一场的好戏即将开演。
-
- 要离杀庆忌
-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青的引荐下结识了侠士专诸,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作了吴王,即吴王阖间,但阖间总有一个心病未了,那就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