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
拼音:wǔ gēng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02 11:51:0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武庚简介
电脑游戏中的武庚
武庚,(约前1079年-前1039年) 史记中又称作禄父,父亲为纣王,后母为妲己,商代灭亡后,受封于殷地,周武王死后,联合周朝宗室“三监”,反抗周公,是为三监之乱,被周公东征打败,武庚被斩。
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里,仅在朝歌被周兵攻陷时被俘的桥段登场。
概要
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幼时聪明好学,因此深受父亲纣王赏识,对其非常关切厚爱,但被继母妲己厌恶,对其非常刻薄冷酷,而且后母妲己还常常排挤逼迫他,直到父亲纣王自焚,继母妲己自缢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即位后,封武庚管理商朝的原本京师殷(河南安阳),殷商的遗民大悦。
周武王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又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周围分封自己三个弟弟霍叔于霍(今山西霍州)、管叔于管(今河南郑州)、蔡叔于蔡(今河南上蔡),以监视武庚,是为三监。这一时期,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西坛、三海地区)绵续殷朝香火。
在商朝灭亡后的第二年,周武王驾崩,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成王的叔叔周公代天子掌管国事。管叔和蔡叔对此事非常不满意,四处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谣言,并和武庚一起叛乱,是为三监之乱。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朝社稷,“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成王命东征,伐朝歌叛”,周公以武力明清白,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流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不愿服从的殷商顽军“殷顽”迁于洛邑管制。
青铜器铭文记载
西周初期青铜器铭文中有对武庚的记载。周成王时期有青铜器大保簋,《殷周金文集成》对此器的编号为8.4140,张亚初等学者指出,大保簋的铭文有“王伐录子听”。张亚初解释道:“录即武庚禄父。其子听就是太子听觚之太子听。此铭讲武庚禄父之子太子听随其父反叛周王朝。”而殷玮璋、曹淑琴认为此铭“录子”就是武庚禄父。
白国红指出,大保簋为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其铭文有“王伐录子 耳口(此字左耳右口,张亚初等释为“听”)”。而梁山七器中的另一器铭文有“王伐天子 耳口”。只有王子禄父堪当“天子 耳口”称谓。周人对殷商保留天子名号的容忍,体现周人之优容政策。
武庚北奔
《尚书·大诰》中有周公东征后北方东方民族大迁徙的历史,顾颉刚等历史学家从《逸周书》中推断武庚反周失败后北奔,《史记》中记殷后有‘北殷氏’,《左传》中记周初燕和肃慎之间有殷人的‘亳’,《吕行壶铭》中记周康王曾遣伯懋父北征,《陈璋壶铭》中记亳邦后属于燕,《国语》和《书序》中记录周王朝极拉拢肃慎。
通过众多史料的对照,顾颉刚作出一假设:周武王封武庚于邶已在殷京畿北部,当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庚逃奔到周人统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肃慎之南的一个地方,另建亳都,国号北殷,地点约在今的辽西一带。周人对当时位于辽东半岛的肃慎表示好意以共同对付北殷;延至周康王时,伯懋父北征,联合了燕和肃慎夹攻北殷,北殷灭后加封给燕,所以燕的北境在西周初期已发展到东北。殷人随武庚北移的很多,殷人继续留居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成为当地的土著,在东北亚各族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监之乱故事 三监之乱主角武庚简介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贵族(三监)叛乱的事件,为中国第一个宗室之乱,后被周公东征夷定。[阅读]
-
- 齐恒公见鬼
-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