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5-06 09:33:2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吴有性
别 名:吴又可
国 籍:中国(明、清)
民 族:汉
出生地:江苏吴县东山
出生日期:1582年
逝世日期:1644年
职 业:医家
信 仰:道家医学思想
主要成就:认为瘟疫不同于一般的外感疾病
创立了瘟疫学说
代表作品:《瘟疫论》
代表方:达原饮

吴有性(1582—1644),字又可,汉族,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在闯军侵袭、瘟疫横行的背景下,明朝举国陷入混乱恐慌之中,百姓民不聊生。吴氏生活时代正值明末战乱,饥荒流行,致使疫病流行。1644年清军入关,清廷为巩固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吴又可因拒绝剃发而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
在明末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国。由于医家当时用一般治疗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
鉴于以上情况,吴有性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温疫论》。
吴有性在该书中所列瘟疫病种有发颐、大头瘟、虾膜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疟疾、痢疾等急性传染病,他明确指出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时不正之气所为。其症状与伤寒相似而实际迥异,古书从未分别,吴氏一一加以分辨论述阐明,并论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剂方有达原饮、三消饮等,示人以疏利分消之法。在治疗上,他提出了一整套祛邪达原理论,临床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还有他的“疠气”之说,首先肯定它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他还指出疠气是多种多样的,有特适性的,更有偏中性的。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吴有性能有如此科学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李中梓
本 名:李中梓字 号:字士材 号念莪,又号尽凡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上海浦东惠南镇出生时间:1588年去世时间:1655年主要作品:《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信 仰:道[阅读]
戴思恭
中文名:戴思恭别 名:戴原礼,戴肃斋国 籍:明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出生日期:1324年逝世日期:1405年职 业:医学家主要成就:继承丹溪学说,倡“气血盛衰论”代表作[阅读]
张景岳
中文名:张景岳别 名:张介宾国 籍:明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出生日期:嘉靖四十二年(1563)逝世日期:崇祯十三年(1640)职 业:医学家信 仰:道教主要成就:中医温补学派一[阅读]
冒襄
本名:冒襄字号: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出生时间:1611年4月27日去世时间:1693年12月31日主要作品:《朴巢[阅读]
-
- 吴起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吴起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杀妻求职!
- 杀妻求将的意思是: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含贬义。吴起为了取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
- 詹天佑买马车
-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詹天佑一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