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缇萦救父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6 12:29:3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 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 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 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 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 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 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 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 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 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 (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 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 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 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 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 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 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 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 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 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 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 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 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上一篇: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下一篇:非同凡响的六局棋 声明:缇萦救父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唐代大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他表达了什么思想
唐代大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他表达了什么思想
《蜀中九日》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绝唐诗。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咸亨元年重阳节上,王勃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之时
皋陶怎么死的
皋陶怎么死的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的大领袖。禹继帝位后,为了尊重禅让制度,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