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12-07 12:51:2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 (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鲁国主将曹刿在此次战役中的评论被认为是对战前准备及管理军队士气的重要观点。
《左传》对是次战役有详细描述,但《史记》〈齐太公世家〉及〈鲁周公世家〉均无是次战役之纪录。
长勺之战 | ||
日期:前684年正月 地点:长勺 (今山东莱芜)结果:鲁国获胜,齐国军队被逐出鲁国 | ||
参战方 | 齐国 | 鲁国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不明(《左传》没有提及) | 鲁庄公、曹刿 |
兵力 | 不明 | 不明 |
伤亡与损失 | 不明 | 不明 |
长勺之战详情
背景
齐襄公于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 (前685年春季) 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战役经过
前684年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刿便认为鲁“可以一战”,并获鲁庄公批准随行督战。
曹刿在战场上未有立刻下令与齐军决战,待齐军三次冲击后方才让鲁军鸣鼓进攻,齐军大败。其后曹刿又阻止鲁庄公立刻追击,在观察到齐军旗帜翻倒、车轮轨迹混乱,才下令追击,最后齐军被完全赶出鲁国国境。这就是孟子对魏惠王(梁惠王)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来源,也是成语“一鼓作气”的源头。
长勺之战 一鼓作气
长勺之战后续
前684年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 (前683年) 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
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长勺之战的相关评论
曹刿在战后分析了战胜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指军队在多次连续战斗后,士气和气力均会下降。以士气充盈的军队进攻疲弱的敌军,所以取胜。另外,曹刿亦解释战时未有立刻追击齐军,原因是担心齐军设下埋伏。他在观察齐军状况后,知道齐军确实是大败而逃,方才下令追击。
中国作家潇水(张守春)在其著作《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中认为曹刿在战役中引入了战术预备队的概念,是其带领鲁军战胜的“根本原因”。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