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教育
亦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为旧时回族伊斯兰教在各地清真寺附设传习伊斯兰教经典,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制度。一般认为由胡登洲在明嘉靖(1522-1566)年间首先在陕西开创。明中后期,胡登洲朝觐归来,深感国内穆斯林“经文匮乏,学人寥落”,乃立志兴学,复兴回族伊斯兰教。于是开设经堂收徒聚众,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胡氏弟子及再传弟子也四出传播,经堂教育遂推行于全国。其一般的情况为,阿訇充任学校教师,并招收本地或外地学生若干名。其他教职人员也参与教学管理,经费由清真寺供给,来源于清真寺所在地穆斯林群众捐献学粮。学校分为初级、高级,亦称阿文小学和阿文大学,实行复式教学,不编班,没有固定学制。阿文小学为启蒙教育,各清真寺普遍设立招收穆斯林儿童学习阿拉伯字母,拼读诵念简易的《古兰经》章书,学习伊斯兰教基本常识。阿文大学以培养阿訇为目的,学员称“满拉”或“海里凡”。由阿拉伯基本词语、语法、简明教义开始,直至学完修辞、教律、逻辑、教父、经注、圣训课程,毕业称“挂幛”或“穿衣”,取得阿訇资格。阿文大学课本,北方向有“十四本经”之说,以专授认主学,多以阿拉伯文读本为特点;南方则强调“五大本”以19世纪以前国外穆斯林知名学者的著作为教材,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多攻教法学。辛亥革命前后受时代潮流影响,以王宽为代表的穆斯林先进知识分子,起而倡导新式回民教育,掀起近现代伊斯兰文化运动,出现经堂学校。现代宗教学校与穆斯林普通学校并存,形成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同时学习汉语及科学知识的局面,即所谓“经书并授”。传统的经堂教育逐渐发生变革。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
-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