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
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一般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这些活动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所表现。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是指人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从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这两个方面强调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分析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时,应该一方面深入了解这个人自身的情况,另一方面全面考察这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一般而言,影响人的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领导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等等。虽然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对人的行为都有影响,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人的内在因素,其中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意义。根据人的行为链:“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可以推知,一方面行为由需要和动机引起,另一方面行为指向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定目标。在行为与目标的关系上应区分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所谓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所谓目标行为是指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例如,饥饿的动机导致寻食行为和进食行为,相对而言,寻食行为就是目标导向行为,而进食行为就是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同需要和动机强度的关系是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强度随目标导向行为的进展而不断加强;而当目标行为开始以后,需要和动机强度却因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减弱。正因为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接直支配的意义,因此为了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就可以在人的需要和动机上多下功夫、多做工作。根据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理论,既要避免让人们长期停留在目标导向行为的过程中,感到目标遥远,“可望不可及”,出现泄气情绪;又要注意在人们达到目标时,应尽快提出新的目标,使人们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经常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
-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