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境内的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至今已发现了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存具有我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但流域间不同遗存的文化差异也很显著。这说明,早在距今一万年至几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湖南境内的原始人群就已开始出现不同的特征了,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不同民族差异的萌芽。湖南已发现的距今约五千年到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将近上千处,其分布遍及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内涵和风格各有特点,发展也很不平衡,考古界一般将其分为四大区域。这说明,湖南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体现的差异性更为明显了。
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代,湖南境内存在着一些不同的部族集团。除了早先就居住在湖南地区的土著部族之外,炎帝部族的某些后裔曾辗转来到湖南定居下来;舜帝南巡死在湖南,其遗裔也有部分留在了湖南;蚩尤死后“九黎”部族集团也从黄河流域南下来到湖南地区,并在此形成了新的“三苗”部族集团,这些部族集团就是后来湖南地区不同民族的先民。这些部族集团在湖南地区共存共荣,虽有冲突和斗争,但更多的是相互交往与融合,他们共同为湖南的早期开发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各部族虽然有时被笼统称为南蛮与荆蛮,但也各有不同的名称。如髳人、濮人(因其族系众多,常被称为“百濮”)、越人(因其族系众多,常被称为“百越”)、巴人、虎方族、象氏族等。此外,商周之际,北方一些氏族因避难等原因南迁湖南;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南下楚人大量进入湖南。所有这些氏族或部族,也成为后来湖南众多民族的先民。
秦汉时期,湖南地区的民族分布有了较大的变动。一方面大量中原人口南迁进入湖南,另一方面湖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先民开始逐步迁往湖南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或湖南境外西南山区,湖区平原和丘陵盆地则逐渐成为南下中原人的聚居地。这一时期见诸史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长沙蛮、零陵蛮、澧中蛮、溇中蛮等。两晋南朝隋唐时期,湖南继续保持着秦汉以来的民族迁徙分布趋势,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少数民族称谓,如五溪蛮、莫徭蛮、黔阳蛮、飞山蛮、山越、僚人等等。
宋元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民族分布与民族称谓已开始趋向稳定和定型。如苗、瑶、侗、僮(壮)等族称在宋代就已出现,白族、回族、维吾尔族也从元末开始进入湖南,所有这些都为以后湖南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后到现代,湖南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地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外省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进入湖南居住,另一方面处于省内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地迁入湖南的腹心地带,这就使得湖南地区的民族分布出现了既有传统的集中聚居又有大量的分散居住的状态。据1990年7月1日的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除了各自治州、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外,湖南的每一个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的存在。现据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将湖南各民族及其人口数分列如下:汉族,55834155人;蒙古族,1468人;回族,93583人;藏族,552人;维吾尔族,5794人;苗族,1568951人;彝族,1151人;壮族,20918人;布依族,1227人;朝鲜族,423人;满族,5446人;侗族,749026人;瑶族,460667人;白族,114843;土家族,1794855人;哈尼族,563人;哈萨克族,5人;傣族,388人;黎族,689人;傈僳族,47人;佤族,658人;畲族,454人;高山族,107人;拉祜族,309人;水族,213人;东乡族,3人;景颇族,42人;土族,110人;仫佬族,654人;布朗族,57人;毛南族,64人;锡伯族,78人;普米族,15人;俄罗斯族,5人;保安族,2人;京族,24人;鄂伦春族,5人;珞巴族,4人;塔塔尔族,11人;纳西族,76人;柯尔克孜族,9人;达斡尔族,3人;羌族,11人;撒拉族,7人;仡佬族,83人;阿昌族,8人;怒族,2人;德昂族,3人;裕固族,1人;独龙族,3人;门巴族,8人;基诺族,24人。另有未识别民族者149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者39人。以上共计52个民族。全国55个民族湖南仅有3个未包括在内。
湖南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南、湘西北和湘南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5%,其余15%的少数民族人口分散杂居或聚居于全省各地,如武陵山和雪峰山以西山区聚居着95%以上的土家族和苗族人口。贵州高原余脉和雪峰山以西的山区,聚居着96%以上的侗族人口。湘桂、湘粤边界之间的山区是瑶族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湖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认定为单一民族。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凤凰、桑植、张家界、古丈等县市。
苗族。自称“果雄”、“缩”或“髦”。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泸溪、保靖、古丈、龙山等县市和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麻阳、绥宁二县。
侗族。自称“千”或“金”。侗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瑶族。自称“尤棉”。瑶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主要分布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和江永、蓝山、宁远、道县、新田、郴县、桂阳、宜章、资兴、常宁、隆回、新宁、城步、辰溪、溆浦等县。
壮族。古为“百越”的一支,自称“布越”、“布壮”。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即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清塘壮族乡。
回族。湖南的回族主要是明初由南京和北京迁来的。回族有文字,即回文。语言与汉族通用。主要分布在常德、汉寿、桃源、隆回、邵阳等县和邵阳、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等市。
此外,还有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桃源县和常德县。白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
由于历史原因,湖南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边远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域广,人口少,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物产除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桐油、板栗、棕片、药材和兽皮等山货。此外,还有丰富的木材、草山、矿产和水力资源。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大力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分散居住在边远偏僻山区,交通运输不便,90%以上劳力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他们的底子薄,条件差,生产力低。目前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以粗放的耕种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经济不发达,属于贫困落后地区。目前,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已被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赶上和超过湖南中心地区已为期不远。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