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白鸭”
清代福建省漳汀二府,顶替凶手的案件屡见不鲜。富贵之家杀了人,出高价买一个穷苦人家的子弟来顶替真凶代他偿命。即使十分高明廉洁公正的官吏,往往也难免被蒙蔽。当地把这顶替凶手现象叫“宰白鸭”。有这样一件凶杀案:正凶年龄刚满十六岁,而被害人尸体上伤痕有十几处之多,显是不止一个人行凶所致,正凶年少且体弱,似乎也没有那么大力气行凶。县里把案子呈到府上。府尊对凶手审问时,他的口供像背书一样滔滔不绝,与公文上书写的一字不差,叫再供一遍,还是一字不差,因为把口供背熟了。仔细盘问,他坚持自己是凶手,矢口不移。经过再三再四开导,这十六岁的孩子才流下泪来,声称冤枉,自己是别人买来顶替凶手的“白鸭”。于是府里将案子发回县里重审。不久,县里又把案子呈上来,结论还是一样。府里再问这十六岁孩子,他却再也不翻供了。按察使亲自问他:“你年纪轻轻的,怎么下得了这样的毒手?”犯人回答:“我对他恨极了!”府里无可奈何,只得照县里那样定案。后来有人在监狱内与这孩子闲话,问他为什么第一回到府上翻供而第二回却不翻供了呢。这十六岁孩子说:“我第一回在府上翻供后回到县上,被施以严酷的刑罚。父母又来说:‘卖你的钱我们已花销完了,你翻了供我们拿什么钱还人家,这不是害你父母吗?你即使翻了供出狱回家,我们也要打死你!’我想反正都要死,不如顺从了父母而死罢!”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魏文侯招贤兴国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霸中原。统一的周王朝崩溃了,天下分裂成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
-
- 给秦始皇私生两个弟弟的赵姬
- 秦昭襄王时,赵国与秦国实力相当,但两国经常交战。赵国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两度击败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