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
从商汤到盘庚前后一共迁徙了五次,将要整理亳地作为殷都,臣民都叹息着互相埋怨,于是作《盘庚》三篇。盘庚迁都于殷,臣民们都不高兴,于是盘庚便把那些贵戚近臣全都叫来,并和他们一起出去向臣民陈述自己的意见,说:“我把你们带到这里来,变更了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这里,这是重视我的臣民生命,不使你们完全遭到杀害。假如大家不能互相帮助而求得生存,就是研究了占卜的结果,又将如何呢?按照先王的制度,必须恭敬地顺从天的命令,因此他们不敢永久居住一个地方。由于不永久居住一个地方,因此从立国到现在,已经迁徙五次了。如果现在不去继承先王的遗志,不了解上天的决意,那还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事业呢?譬如那被伐倒的树木,干枯的地方可以冒出新芽,砍伐剩下的地方也可以冒出新芽,上天本来要使我们的生命在这新邑里绵延下去,要我们在这里继续复兴先王的伟大事业,安定四方。”盘庚觉悟到臣民不愿意迁移,是在位大臣以浮言鼓动的原因,便打算用先王的制度,来整顿当时的法纪,于是告诫大臣说:“我所规诫小民的语言,无论是谁都不许隐瞒起来!”于是王命令众人到王庭上来。王说:“你们来!我要告诫你们,教训你们,为的是要你们去掉私心,使你们不致倨傲放肆而贪图安逸。从前我们的先王,总是考虑任用世家旧臣,和他们共同管理政事的。先王向群臣发布政令,群臣都不敢隐匿先王的意旨而不下达。因此先王对那些臣子们非常看重,大臣们不敢说越轨的话,因而人民的行动都大有变化。现在你们大嚷大叫编造出一些邪恶浮夸的话来,蛊惑人心。我真不知道你们所要争辩的是什么。“我根据先王的法度办事,我没有失德之处,只是你们隐瞒我的政令不把我的政令告诉给人民,我的威严好像热火一样旺盛,只是没对你们发出这种威严,便使得你们大为放肆起来。譬如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譬如农夫,只有尽力耕作,才会有秋天的好收成。假如你们能够除去私心,把真实的好意留给人民,以至于你们的亲戚朋友,那么,你们不就有资格说出你们满意的话来,说你们一向是积德的吗?你们不怕你们的浮言会大大地毒害远近的臣民,而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怠惰的人,不努力做劳苦的事,不在田亩中种庄稼,这样便不会获得黍稷一类的谷物吗?你们不把我的善言向百姓宣布,这是你们自取祸咎。你们所做的一些坏事已经败露,这样会害了你们自身。你们既然引导人民做了坏事,痛苦也当然应该由你们来承担。到了那时你们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你们看一般小民还顾及我所规诫的话,恐怕嘴里说错了话,何况我操纵着你们的生杀之权,为什么你们倒不畏惧呢?为什么有话不事先告诉我,竟用浮言去蛊惑人心?人心是容易蛊惑的,这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起来,连接近都无法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种情形是你们做了许多坏事造成的,不是我的过错。“我告诉你们行事的困难。比如射箭必须中的,才算恰到好处。你们不许轻慢上年纪的人,也不许藐视年少的人,你们要各自长久地居住在新居,勤奋地使出你们的力量,或行或止,听我一人决定。无论亲疏,都一例对待,以刑罚惩其罪行,以爵禄赏赐,表彰其善行,国家治理好了,是你们大家的功劳;治理不好,是我一人的过失。“你们应当把我的话互相转告,从今以后,你们应该努力做好职分以内的事,不许乱说乱道。否则,惩罚就会用到你们身上,到那时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