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的使用

书籍: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 作者:《彩色版·小学生词典》编写组 朝代:2009-09-01 专题:书籍

1.基本测量

(1)角度测量功能

全站仪具有电子经纬仪的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功能,其操作方法可参见电子经纬仪部分。

(2)距离测量功能

全站仪具有光波测距仪的测距部分,除测量至反射棱镜距离(斜距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最大测程

不同类型的全站仪,反射棱镜数目和气象条件不同,其最大测程也不相同,需根据测量的目的和内容来选取。

2)测量模式变换

按具体情况,能进行高精度和快速测量。一般仪器都可以进行如下多种工作状态选择。

①最小分辨率的选择:可以选1cm,1mm,0.1mm等。

②测距次数的选择:可以选择单次测量和多次测量。

③单次测量:能显示一次测量结果,然后停止测量。

④连续测量:可进行不间断地测量,但只要按停止键,测量上中止。

⑤指定次数的测量:可以将多次测量平均值自动计算,根据所需的测量次数,测量后显示平均值。

⑥测量精度和时间的选择如下:

a.正常测量。距离、角度测量精度高,需数秒钟。

b.简易测量。测量精度低,可快速测量。

c.跟踪与非跟踪测量选择。跟踪测量可以一定的时间追踪观测目标。

3)各种改正功能

距离测量的改正应考虑反射棱镜常数的改正、气象(气温和气压)的改正和球差的改正。

4)斜距归算功能

全站仪最大的特点是:从测量的天顶距(或竖直角)和直线距离(斜距)瞬时计算出仪器至反射棱镜的平距和高差,并马上显示。

5)距离换算功能

一次测距后,按操作键可立即读出斜距、平距、高差中的任意一个值。

(3)坐标测量功能

首先,在测量之前输入仪器高和目标高(反射棱镜高),必要时才输入Z坐标值(高程)。然后再输入测站点的坐标值,照准另一已知点,使水平度盘读数与已知方向值相符。按着再照准目标点上的反射棱镜,一按坐标测量键,即能显示目标的坐标值(X、Y、Z)。

输入测站点的坐标,设定方位角,测出至目标点的距离和角度,目标点的坐标值可由下列公式来计算:

X=X+S·sinθ·cosα

Y=Y+S·sinθ·sinα

Z=Z+S·sinθ(i-v)

式中 (X、Y、Z)——测站点坐标;

S——斜距;

θ——天顶距;

α——方位角;

i——仪器高;

v——目标高。

2.高级测量

目前出厂的电子全站仪,由于内置CPU,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因此现在市场上的全站仪可以处理许多复杂的测量工作,现以SokkiaSET2100/3100/3100s/4100/4100s全站仪为例,介绍自由设站功能(后方交会)(Resection)。

(1)后方交会测量(Resection)方法概述

后方交会通过对多个已知点的测量来定出测站点的坐标,如图18-102所示。

图18-102 后方交会

输入值或观测值:N、E、Z为已知点的坐标值;H为水平角观测值;V为垂直角观测值;D为距离观测值。

输出值N、E、Z:测站点的坐标值。

SET系列全站仪通过观测2~10个已知点便可计算出测站的坐标。计算条件如下:

1)可测距时,最少观测2个已知点。

2)无法测距时,最少观测3个已知点。但观测的已知点越多,观测距离越长,计算所得坐标精度也就越高。

3)坐标计算过程:测站点N、E坐标通过列出角度和边长误差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取,而Z坐标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求取。计算过程如图18-103所示。

图18-103 坐标计算过程图

(2)后方交会测量操作步骤

按[RESEC]显示已知点坐标输入屏幕:

1)在测量模式的第3页菜单下按[RESEC],显示如图18-104(a)所示。

图18-104 计算过程屏幕显示图

2)输入第1个已知点的坐标按回车。

①中断输入按[Esc];

②读取坐标数据按[READ];

③记录坐标数据按[REC]。

3)完成第1已知点坐标的输入后按[OK],显示如图18-104(b)所示为第2已知点坐标输入屏幕。

4)重复上述第2)、3)步输入全部已知点各点的坐标。

5)全部已知点坐标输入完毕后按[MEAS],按[MEAS]开始显示后方交会测量屏幕。

6)照准第1已知点,按[ANGLE]只进行角度测量,或者按[SDIST]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显示如图18-104(c)所示。

照准第1已知点按[MEAS],按[STOP]显示测量结果屏幕。

7)当测量完成或者重复测量模式下按[STOP]后,显示如图18-104(d)所示。若是按[ANGLE]只进行角度测量,则将不显示距离值;若采用该测量结果,输入第1已知点的目标高后按[YES]。随之屏幕提示进下一已知点的观测,按[YES],随之屏幕提示进行下一已知点的观测。放弃该结果按[NO],测量结果屏幕如图18-104(e)。

8)重复第6)、7)步进行对第2及其他已知点的测量。当计算测站坐标所需的最少观测值数时得到满足后,屏幕上将显示出[CALC],如图18-104(f)所示。完成对全部已知点的测量后,按[YES]仪器自动开始坐标计算,操作过程如下:

①重新观测同一点按[NO];

②观测下点按[YES];

③计算测站点坐标按[CALC]。

测站点坐标计算屏幕:进行测站点坐标计算时,屏幕显示如图18-104(g)所示。

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计算完成后,显示计算结果如图18-104(h)所示,其中标准差O、O体现了交会测量结果的精度。

9)按[OK]采用所计算的结果,该结果被作为测站坐标进行记录显示恢复方位角设置屏幕,步骤如下:

①放弃计算结果停止观测按[SEC];

②放弃计算结果重新观测按[RE-OBS];

③放弃计算结果增加已知点按[ADD];

④采用计算结果并记入工作文件按[REC],需要设定方位角按[OK],否则按[SCE]。

(3)重新观测步骤

重新观测可以从第1已知点开始,也可以仅对最后的已知点进行重测,按[RE-OBS]显示重新观测菜单屏幕。

1)在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下,按[RE-OBS],显示如图18-104(i)所示,其中“1.Start Point”从第1已知点开始重测;“2.Last Point”仅对最后的已知点重测。

2)选取后按回车,用光标选取“1.Start Point”或“2.Last Point”后按回车,显示如图18-104(i)所示(开始后方交会测量屏幕)。

此后的操作与“后方交会测量”中的第6)步以后的操作完全相同。

(4)增加已知点

按[ADD]显示开始后交后测量屏幕。

1)在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下按[ADD]

当原来的已知点未观测完毕时,显示如图18-104(j)(后交后测量屏幕)所示。在增加已知点时显示如图18-104(k)(增加已知点屏幕)所示。

2)若原来的已知点尚未观测完毕,按后方交会测量中的第5)步开始的相同步骤操作。在增加已知点时,按后方交会测量中第2)、3)步进行操作。

(5)后方交会测量注意事项

当测站点与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测站点的坐标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确定的。在图18-105(a)图所示的图形是可取的。对图18-105(b)而言,有时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当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图18-105 危险圆和小夹角

▲△:未知点;〇●:已知点

1)将测站点尽可能地设在由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上。

2)增加一不位于圆周上的已知点。

3)至少对其中一个已知点进行距离测量。

当已知点间的距离一定,测站与已知点间的距离越远,则所构成的夹角就越小,已知点就容易位于同一圆周上。但是,若已知点间的夹角过小,将无法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3.放样测量

放样测量用于实地上设定所要求的点。在放样测量中,通过地照准点的水平角、距离或坐标的测量,仪器所显示的是预先输入的待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放样测量使用盘左位置进行(图18-106)。

图18-106 距离放样

显示差值=实测值-放样值

(1)距离放样测量

根据某参考方向转过的水平角和至测站点的距离来设定所要求的点。在菜单模式下选取“2.S-O”也可以进行放样测量。

距离放样测量步骤:

1)照准参考方向。

2)在测量模式的第2页菜单下按两次[O SET],将参考方向设置为零[图18-107(a)],在测站上照准参考方向。

图18-107 距离放样测量屏幕显示图

3)在测量模式第2页菜单下按[S-O],屏幕显示如图18-107(b)(放样测量菜单屏幕)所示。选取“2.S-Odate”后按回车。

4)选取“2.S-O”后按显示如图18-107(c)所示,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5)输入下列数据项:

①放样距离(SO dist);

②放样的角度(SO Hang)。

每输完一数据项后按回车。

6)按[OK]显示如图18-107(d)(放样观测屏幕)所示。

其中S-OS:至待放样点的距离值;DHA:至待放样点的水平角差值;中断输入按[ESC]。

7)按[←→]键引导屏幕,屏幕显示如图18-107(e)(放样引导屏幕)所示。在第2行中所显示的角度为角度实测值和放样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仪器照准部应转动的方向。

8)旋转仪器照准部至使第2行所显示的角度值为0°。

当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值在±3°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两个箭头。箭头的含义如下:[←]从测站上看去向左移动棱镜,[)与任何一个其他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在测量两点间高差时,将棱镜安置在测杆上,并使所有各点的目标高相同(图18-119)。

图18-119 对边测量

(1)多点间距离测量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5.MLM”也可以进行对边测量,出现测量模式屏幕。如图18-120所示。

1)在测量模式下,照准起始点P后按[SDIST]开始测量。

2)测量停止后(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时)按[STOP],屏幕显示如图18-120(a)所示。

3)照准目标点P在测量模式第3页菜单下按[MLM]开始对边测量。按[MLM]开始对边测量屏幕,按[STOP]出现对边测量结果屏幕[图18-120(b)]。

4)测量停止后显示如[图18-120(c)]所示的对边测量结果:

图18-120 多点间距离测量屏幕显示图

MLM S:起始点P与目标点P间的斜距;

H:起始点P与目标点P间的平距;

V:起始点P与目标点P间的高差;

S:测站点与目标点P间的斜距;

ZA:测站点与目标点P间的垂直角;

HAR:测站点与目标点P间的水平角。

5)照准目标点P后按[MLM]开始对边测量。测量停止后显示起始点P与目标点P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起始点与其他任一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图18-120(d)]。重新观测起始点按[OBS6)按[ESC]结束对边测量。

(2)两点间的坡度测量(图18-121)

图18-121 两点间的坡度测量屏幕显示图

起始点P与任一点P间的坡度可以用百分比形式显示出来,步骤如下:

1)在对边测量结果屏幕下按[S/%],则相应两点间的坡度被显示在第二行上。

2)再按一次[S/%]恢复原屏幕。

(3)改变起始点

最后测量的目标点可以改变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如图18-122所示。

图18-122 改变起始点

操作步骤如下:

1)按“测量多点间的距离”中介绍的第1~4步对起始点的目标点进行观测。在对边测量结果屏幕下按[MOVE]显示改变起始点屏幕[图18-123(a)]。

图18-123 改变起始点测量屏幕显示图

按[MOVE]将最后观测的目标点设为起始,显示改变起始点屏幕,按[YES]确认。

2)按[YES]确认,出现对边测量屏幕,如图18-123(b)所示。

3)按“测量多点间的距离”介绍中第3步的方法进行下一目标点的测量。

6.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Remote Elenation)用于对不能设置棱镜的目标(如高压输电线、桥架等)高度的测量,其基本原理如下。

目标高计算公式:

H=h+h

h=Ssinφ×cotφ-Scosφ

式中 h——棱镜高;

h——悬高;

H——目标高;

φ——棱镜天顶距;

φ——目标天顶距;

S——斜距。

进行悬高测量时,不论选用何种测距模式,初次测量时间均为0.7s,其后每间隔0.5s测一次。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键功能分配”中介绍的方法将[REM]功能定义到键上。在菜单模式下选取“6.REM”也可以进行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步骤如下(图18-124):

图18-124 悬高测量步骤

1)将棱镜设于被测目标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用带尺量取棱镜高(测点至棱镜中心的距离)。

2)在测量模式第3页菜单下按[HT]进入仪器高度设置屏幕。高度设置屏幕如图18-125(a)所示,输入棱镜高后按[OK]。

图18-125 悬高测量屏幕显示图

3)照准棱镜,在测量模式第4页菜单下按[SDIST]开始进行距离测量(距离类型可以是斜距、平距或高差)[图18-125(b)]。

4)照准目标,在测量模式下使之显示[REM]功能,悬高测量屏幕如图18-125(c)所示。

5)按[REM]开始进行悬高测量,0.7s后在“HT”一栏中显示出目标至测点的高度,此后,每间隔0.5s显示一次测量值。测量停止后显示出测量结果[图18-125(d)]。

6)按[STOP]结束悬高测量操作。

①重新观测棱镜(测距):按[OBS](然后从第7步开始);

②开始悬高测量:按[REM]。

7)按[ESC]退回测量模工屏幕。

①最大观测角度:水平±89°;

②最大测量高度:±9999.999m。

上一篇:基本结构与原理 下一篇:苏一光OTS全站仪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著名的女仙。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位于虞城县北 12 .5公里的利民镇 (原虞城县城) 西南。现存墓高4米 ,直径35米。据《虞城县志》记载:“虞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
詹天佑巧妙设计人字形铁路穿越八达岭
詹天佑巧妙设计人字形铁路穿越八达岭
大勇大智穿越八达岭京张铁路工程难在哪?难就难在第二段工程,而难中之难是隧道开挖。第二段工程地势险峻,山高谷深,其中最艰险的是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