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竖立在两个点上的水准尺的读数,通过计算求出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的高程计算出待定点的高程。
如图2-1所示,已知A点高程H,欲测定B点的高程H,则可在A、B两点的中间安置一台水准仪,并分别在A、B两点上各竖立一根水准尺,通过水准仪的望远镜分别读取水平视线在A、B两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若前进方向是由A点到B点,则规定A为后视点,其标尺读数a称为后视读数;B为前视点,其标尺读数b称为前视读数。根据几何学中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点到B点的高差或B点相对于A点的高差为:
h=a-b
图2-1 水准测量原理
由上式可知,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当后视读数a大于前视读数b时,h值为正,说明B点高于A点;反之,则A点高于B点,h为负值。
待定点B的高程为:
H=H+h
由视线高计算B点高程的方法,在各种工程测量中被广泛应用。由图2-1可知,A点的高程加上后视读数等于水准仪的视线高程,简称视线高,设为H,即
H=H+a
则B点的高程等于视线高减去前视读数,即
H=H-b=(H+a)-b
上式特别适用于根据一个后视点的高程同时测定多个前视点的高程的工作。如图2-2所示,当架设一次水准仪要测量多个前视点B,B,…,B点的高程时,则将水准仪架设在适当的位置,对准后视点A,读取中丝读数a,按式H=H+a计算出视线高,然后用水准仪照准竖立在B,B,…,B点上的水准尺,并分别读取中丝读数为b,b,…,b,则可按上式分别计算B,B,…,B点的高程。
图2-2 用视线高法计算B点高程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袁崇焕怎么死的?
- 袁崇焕作为一代忠于国家的名将,却被奸党和昏君害死,他是被冤死的。中国古代那些军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场,最终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淳于髡传
-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
-
- 晋穆侯为何讨厌他刚出世的儿子,还给取名叫“记仇”?
- 周宣王死后,太子姬宫湦(sheng)继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周幽王。从这一刻起,周王朝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场又一场的好戏即将开演。
-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
-
- 苏秦是怎么羞辱张仪的?
- 苏秦是怎么羞辱张仪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