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乎礼
《唐律疏议》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唐初的统治者十分注意将正统的法律思想贯彻于实际的立法、司法之中。他们吸收发展了前朝历代的礼律融合的理论和实践,通过立法,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法典化。“一准乎礼”的法律思想在《唐律疏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西汉以后,以礼入律、礼法融合的趋势日益发展,儒家思想不断渗透到法律中来。唐代统治者则把礼义道德作用和法律作用统一于儒家的思想原则,形成了完整的礼主刑辅,礼法融合的思想体系。长孙无忌将“德礼”和“刑罚”比做黄昏和晨晓、阳春和阴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礼之所许,律所不禁,礼之所禁,律所不容。礼的精神完全融于《唐律》的条文及解释之中。(2)“三纲”思想的法律化。儒家的“三纲”思想历来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立法的根本。汉律虽体现了“三纲”的原则,但礼律尚未协调一致,“一准乎礼”的唐律则进一步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凡反对“三纲”的,都被认为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属“十恶”大罪,是刑罚打击的重点。(3)“礼者为异”的等级特权思想。《唐律》在立法上仍强调等级差异,始终贯穿“贵贱有等,良贱异法”的礼的精神,将人分成众多等级,各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不同的权利、义务。“一准乎礼”的唐律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法典化的产物,是封建法典的集大成产品,其为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蓝本。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