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
又称“德教”。儒家所提倡的治国方式。即治国以道德教化为主。起源于西周初期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春秋时孔子感于天下大乱,反对苛政,主张恢复周道。孔子发展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就是在对百姓施以恩惠,采取怀柔之策,进行“德化”和“礼教”。孟子对这一主张进行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荀子在主张德刑并举的同时,德较之刑,仍持以德为先的观点。他主张“以德兼人”则王,“以力兼人”则弱。先秦儒家的德治观包括:(1)重教化,反对不教先杀。认为治国为政应以教化为先,不主张一味任刑。宣扬以德导民,以礼齐民。通过教化,可以使父子之间有亲,君臣之间有义,长幼之间有序,朋友之间有信。(2)宽猛相济、以宽为本。孔子盛赞子产为政。主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以宽为本,才能达到“政和”。“德治”的最终目的是要去“刑”、去“残”、去“杀”,并最终达以“无讼”。(3)反对暴政与严法峻刑,强调统治者要施惠于民,宽以待民。要富民、裕民,使民有恒产而不轻易犯法。汉儒承袭先秦儒家这一思想,提出“德主刑辅”,并用阴阳之说加以论述。阳主德阴主杀,上天有好生之德,以阳为主,以阴为辅。所以为政应德主而刑辅。德治的最大特点是将德礼教化置于首位,并将道德规范法律化。德治有其积极的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利于扼制统治者的暴政和滥刑,但同时也有其消极一面,淡化法律意识,并长久影响后世中国。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的区别在哪里
- 蒙古包呈圆形,一般高为3.3米至5米,其架设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再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