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理论
中国神秘文化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论两个部分。阴阳五行学说讲的是气的基本元素及其特性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元气主要是指气的最小单元,即单元之气,又称“太极”。每一个单元之气中都有阴阳之分。阴阳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又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元气在一年四季的运行中显示出不同的属性,古人把它们划分为五种类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气互相产生、互相制约,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每一个事物所含五行之气的多寡不同,因而出现了事物的不同特征,如春天木气盛,夏天火气盛,长夏土气盛,秋天金气盛,冬天水气盛;在人体中,木气聚于肝、胆、筋、目、爪等部位,火气聚于心、小肠、血脉、舌、面等部位,土气聚于脾、胃、肌肉、口、唇等部位,金气聚于肺、大肠、皮毛、鼻、毛等部位,水气聚于肾、三焦与膀胱、骨与骨髓、耳与二阴、发等部位。每个单元之气中,因阴阳二气的结构不同,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功能。中国古人概括出元气的64种不同结构,这就是《易经》中的64卦。64卦是64种元气结构的符号。这些符号同时也表示了阴阳二气的比例、排列、位置等关系。在元气演变的时间结构上,中国古人把纯阳之气的演变分为10个阶段,称之为“天干”;把纯阴之气的演变分为12个阶段,称之为“地支”;由不同阶段的阴阳二气相合而成的元气,便有60个发展阶段,古人称之为“六十甲子”。元气的演变还受周围环境的重要影响,因而古人在考察元气演变规律时,还要充分注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外界环境对元气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上述元气理论,很值得研究与探讨。它是中国神秘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反映东方文化特点的主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东方文化可以称之为“气文化”,以与西方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的“实物文化”相区别。中国古代元气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人感应论。其中的“天”指的是大自然。天人感应论认为,自然与人有着同一个本体,那就是元气。元气具有互相感应的特性,用现代自然科学作比喻,就像电磁波可以互相感应一样。但古代的天人感应论加进了许多迷信成分与政治附会,以至淹没了最有价值的元气感应理论,这是需要加以批判分析的。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苏秦合纵
-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