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贵州省地域范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时间过程、人地关系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一般图式和整体规律。
贵州简称黔、贵,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连湖南,西接云南,北面与四川、重庆接壤,南面与广西毗邻。省境东西相距595千米,南北相距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 贵州自然地理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复杂,类型多样,水热条件优越,生物种类繁多。在地貌上处于全国地势第二大阶梯的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省境属亚热带范围,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离海洋不远的内陆山地省份。
地质 贵州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到第四系皆有出露,各时代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岩分布广,沉积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地壳是由不同构造运动先后产生的两块陆壳融接而组成,一块是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扬子(前震旦纪)准地台;另一块为东南部的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贵州境内地壳运动从元古代武陵构造期到新生代喜山构造期经历了多次升降运动,其中褶皱运动明显的有3次,即武陵运动、广西运动和燕山运动。其中以燕山运动最为强烈,波及全省,形成当今贵州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控制了岩层的分布。发生于距今约1.95亿年前的印支期末(晚三叠纪)安源运动,使海水退出贵州,从此结束了贵州海浸、海退的历史,此后陆相沉积代替了海相沉积。
地貌 第四纪以来贵州地面在自西向东大面积、大幅度倾斜抬升的新构造运动和不断剥蚀、侵蚀、堆积、溶蚀等外营力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西部最高、中部次之的上升区和蚀源区,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西部威宁、赫章一带为滇东高原的东延部分;中部丘原和山原是贵州高原主体部分;东部低山丘陵与湘西丘陵连成一片。河流向东、南、北三面分流。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为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处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从点上看,西部赫章韭菜坪最高,海拔2901米;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最低,海拔148米。全省地势可分为海拔不同的三大阶梯: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为最高一级阶梯;东部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等地以东及荔波、罗甸,平均海拔800米以下,为最低一级阶梯;中部广大地区为第二级阶梯。
贵州是一个山地省份,西部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有乌蒙山脉展布;北部的遵义市有大娄山脉斜卧;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有武陵山脉纵贯;中部至东南部的安顺、贵阳两市和黔南、黔东南两自治州有东西绵延的分水岭高地苗岭横亘;西南部的黔西南自治州有龙头山隆起。全省山峰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4.97个;地形平均坡度为17.8°。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丘陵占30.8%,山间平坝占7.5%。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分布着碳酸盐岩,在亚热带优越的水热条件作用下,喀斯特极其发育和典型,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61.9%,成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区之一。由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结构景观单元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重地域系统结构,并形成两大地貌单元:喀斯特高原区,以峰林盆地、峰林宽谷及残丘坡地为主要地貌类型;喀斯特峡谷区,以深切峡谷、狭小河岸平地、缓坡谷地以及谷坡两岸的峰丛洼地、峰丛峡谷为主要地貌类型。东部的变质岩、西部局部地区的玄武岩、北部赤水和习水及南部册亨、望谟等地的砂页岩,则发育着侵蚀剥蚀地貌,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8.08%。喀斯特地貌与侵蚀剥蚀地貌在省内大部分地区交错分布,具有明显的条带性。全省地貌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区域:西部高原山地区,中部丘原山原山地区,东部山地丘陵区。
气候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少照,湿度较大,水热同期,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大部分地区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4~16℃之间,最高处罗甸为19.6℃,最低处威宁为10.5℃;≥10℃积温为4000~5500℃;年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自西向东递减,阴天日数为200~240天,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但季节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异:以毕节、大方、纳雍、六枝、关岭、贞丰、望谟一线为界,以东是全年湿润区,以西为夏湿冬干区。全省气候带划分为:①南亚热带。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河谷海拔600~700米以下地带;≥10℃积温6000~6500℃;农作可一年三熟。②中亚热带。东部、北部海拔400~800米,中部、西部海拔500~1200米,包括遵义、铜仁、黔东南各县及贵阳、安顺、黔西南、黔南的一部分;≥10℃积温4500~5800℃;以一年稻麦(油)两熟为主。③北亚热带。包括毕节、安顺及六盘水,其中东部海拔800~1200米,西部海拔1500~1800米;≥10℃积温3500~4500℃;以玉米小麦(油菜)一年套作两熟为主。④暖温带。水城、赫章以西海拔1800~2000米以上地区;≥10℃积温2500~3400℃;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水文 省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占全省面积的65.7%;珠江流域占34.3%。向北、向东纳入长江的有:牛栏江与横江、赤水河与綦江、乌江、沅江等四大水系;向南流入珠江的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四大水系。全省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5629千米。在黔东南、赤水河下游、梵净山区、册亨、望谟、三都、兴义等侵蚀剥蚀地貌区,河网较密;在安龙、普安、紫云、长顺、惠水、平塘、荔波、赫章、黔西、息烽、道真、沿河等县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河网较稀。省内诸河皆为雨源型山区河流。全省平均年径流深为589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58.9万立方米,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8.7亿立方米。
土壤 贵州大部分地区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一黄壤地带。地带性自然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等;耕作土壤包括水稻土和旱作土。贵州是中国地带性黄壤典型分布区,分布于西部海拔1800米以下、东部600~1700米之间,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8.6%。黄壤具有弱度脱硅富铝化作用,心土呈蜡黄色,酸性反应,宜杉、油茶、茶树等喜酸性植物生长,垦耕后适种玉米、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石灰土发育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4.4%,呈中性或偏碱性反应,富钙和腐殖质,结构良好,宜柏树、乌桕、杜仲和棕榈等生长,垦耕后肥力较高,适种性广。红壤分布于东部海拔700米以下、南部和西南部450~800米(东段)及1200米以下(西段)地区,占全省面积的10.8%,土层深厚,质地较黏,淋溶强烈,呈酸性反应,适宜松、杉、油茶、油桐、亚热带果木及经济作物生长。砖红壤性红壤分布于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海拔600米以下湿热地区,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0.18%,酸性,质地黏重,在北盘江以东宜杉、马尾松、油茶等生长,以西宜云南松、杉等生长,垦耕后的红泥土宜种玉米、甘蔗、油菜等。黄棕壤分布于西部海拔1800~2200米及中部1400~16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省面积的5.9%,部分高大山体上部有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宜种马铃薯、荞子、甜菜等喜凉作物,发展一年一熟制种植业,培育水源涵养林、灌丛草甸植被及种植牧草。紫色土发育于北部赤水、习水及中西部的紫色砂页岩出露区,占全省面积的4.4%,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宜营造松、杉、楠竹等林木。全省土壤垂直地带谱结构由低到高一般是: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植被 贵州植物种类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居国内前列。是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汇集地。自侏罗纪以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和气候变迁,促进了植物新类群的分化与形成。在第四纪冰期贵州因处于较低纬度而受到冰川的直接危害较小,植物的迁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贵州因此成为冰期北方植物躲避冰川侵袭的避难所,又成为间冰期冰川北退后南方植物向北扩展的适生环境。因此,省内不但具有起源于北方种属的温带植物成分,还有起源于南方的广布于世界热带的种属,又有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留下的许多直接后裔和孑遗成分。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7000种,植物区系极为复杂。由多种植物有规律组合形成的植被,其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分布的过渡性明显,有自东到西由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过渡,由北到南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规律。全省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仅西南部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及其斜坡地带为南亚热带具有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1993~1996年全省第二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林灌覆盖率达到32.6%。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是杉木的集中分布区,也是中国杉林基地之一。赤水河流域是全国七大楠竹产区之一。
动物群 省内大部分地区的动物属华中区系,西部局部地区属西南区系。在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脊椎动物以华中区的南中国成分种类较多;向南则华南区成分逐渐增多。一些南亚热带和热带的代表动物沿河谷向北延伸分布至省境。全省有脊椎动物996种,按其适应的生态地理环境之不同,可分为山地森林动物群、灌丛灌草丛动物群、河流溪沟水域动物群、林缘耕地动物群和村寨居民动物群等5个生态地理群。
自然资源 贵州自然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挽近时期的强烈构造隆升和自第三纪以来就受到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类型复杂、组合多样、丰富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是贵州三大优势资源。各种资源不仅类型多、藏量大,有相当一部分资源的质量、分布、组合及开发条件都较优越,容易形成比较配套的资源开发体系,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
土地资源 贵州全省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居全国第十六位。土地资源具有类型复杂多样、分布错综、呈立体分布格局,且山地多、平地少、坡度大等特点。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46公顷(2002年),是土地资源相对占有量较少的省区之一,且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此外土地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多,存在着坡度大、土层薄、裸岩多、酸度大、土中砾石多、质地不良、水源保证率低、排水不畅等问题。
水资源 贵州降雨充沛,地表河流纵横,河网密度较大,喀斯特泉和地下水分布较广,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3000立方米。贵州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基本与人口、耕地分布的特点相适应。由于喀斯特广泛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贵州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其中可开发量占89.8%。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是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贵州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水能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资源 贵州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用途十分广泛。按资源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大类。两大类资源中又可根据资源的经济用途及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再划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类资源中都具有多种资源生物(资源植物和资源动物),其中栽培植物品种资源最为丰富,仅粮食、油料、纤维和其他经济作物就有近6000个品种,野生药用植物有3900多种,饲用牧草也在1800种以上,野生资源动物有500余种。种类繁多的资源生物中有较多珍贵稀有物种和名、特、优品种。野生动植物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87种,占保护动物总数的32.7%;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共有74种,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数的25.8%。在栽培作物和饲养的畜禽中,很多品种具有特殊的优良性状,成为贵州的名、特、优产品,有部分资源已发展成为优势资源。油菜、烤烟、油桐、油茶、漆树、乌桕、茶叶等在国内都占有重要地位。贵州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出产的药材品种多,质量好。
矿产资源 贵州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02年,已发现矿产123种,有3000多个矿床、矿点,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6种。全省矿产资源可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稀土稀有分散元素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和水气矿产9大类。其中共有28种矿产的储量位居全国前五位:居第一位的8种,居第二位的8种,居第三位的5种,居第四位的4种,居第五位的3种。煤、磷、汞、铝、锑、锰、硅石等构成了贵州省的优势矿产资源,其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组合配套好,具有良好的开放利用条件。
行政区划 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清雍正年间(1723~1735)确定了现今贵州境域。民国时期(1912~1949),省内府、厅一律改为县,分辖81个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辖1市(贵阳)、78县、1设治局(雷山)。1950年划分为8个专区、1个省辖市、79个县、1个专辖市(遵义)。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设9个市、州、地(其中4个设区的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8个县(市、区、特区)。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