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吉林省简称“吉”,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省会长春市。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美丽富饶的吉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吉林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黑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造了丰硕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吉林省位于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总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人口2690.8万。吉林省地处边疆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最东端的珲春市距日本海最近处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西麓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划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在总面积中,山地占36%,平原占30%,台地及其他占28.2%,其余为丘陵。地貌类型主要有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
吉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晴凉温差大,冬季干寒日漫长。年均气温为2℃~6℃,呈山地偏低、平原较高的特征。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400~600mm,但季节、区域差异较大,其中80%集中在夏季,以东部降雨量最为丰沛。正常年份,光、热、水份条件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吉林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从生态区的分布看,由东向西自然形成东部长白山地原始森林生态区、中东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生态区、中部松辽平原生态区和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东部长白山地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十分丰富,水资源和矿泉水资源颇丰。东中部低山丘陵生长大量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江段,也是“三湖”(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东辽河的上游,水资源和矿泉水资源也较丰富。中部松辽平原一望无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田防护林体系健全,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有着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优越条件,素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西部草原湿地是科尔沁草原的延伸带,是生态系统从中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带,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区内地势低洼,光、热条件较好,是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全省现有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29个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10.8%;1995年,实现了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的目标,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200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5%。
吉林省赋有丰富的资源。2000年末全省实有耕地面积398.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6%,素称“黑土地之乡”,是中国玉米、大豆、油料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吉林省又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有林地面积805.2万公顷,居全国前列。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林下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储量占有优势,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83种,其中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镁、钼以及石油等储量居国内前列。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现有草地面积584.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37.9万公顷,是中国商品牛和细毛羊主产区之一。吉林省是河源省份,处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省内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648条,其中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省内总土地面积的78.6%,白山湖、松花湖、二龙湖、月亮湖、大布苏湖、查干湖等湖泊如颗颗明珠分布境内,全省淡水面积64.0万公顷。吉林省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人参、貂皮、鹿茸并称“东北三宝”。人参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还有东北虎、金钱豹、紫貂等珍稀野生动物。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为中国重要的药材资源基地之一。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吉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约5~1万年前出现的“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是吉林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早期吉林境内的人类在长期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中,逐步形成了三大部落系统。肃慎族系,是吉林东部最早的土著居民。其后在中国东北历史上活跃一时、各领风骚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等民族均是由肃慎族演化发展而来。秽貊族系,由诸多操同一种语言的小氏族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为秽和貊两个族群。到了汉代,秽貊人又先后形成了东夫余、卒本夫余、南夫余等新的民族实体。东胡族系,居匈奴之东,以畜牧为主,战国后强大起来,曾称雄中原的鲜卑、契丹、蒙古族等民族均由东胡族系演化而来。远在舜、禹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林区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先秦开始,吉林就被历代中央政权划入行政区域管辖之下。在汉朝时就设置了郡县,唐朝的渤海及后来的辽、金、元各代也都设立府、州、县。明朝设立都司、卫所。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清前期,吉林一直处于封禁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清中后期逐渐开禁,经济有了发展。20世纪初,东北成为日、俄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扩张的角逐之地。在“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后来“五卅”运动的影响下,吉林大地不断掀起反帝爱国斗争风潮。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具有近代规模的城市相继出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勇敢坚强的吉林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传统。面对俄、日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吉林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斗争中,吉林人民奋起抗日,英勇杀敌。从沦陷初期的王德林、唐聚伍、王凤阁等抗日义勇军的崛起,到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领导的东北抗联一路军的浴血奋战,吉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篇章。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后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是扭转东北战局的关键。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围长春,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国民党驻守长春部队向解放军投诚。至此,吉林全境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吉林省仅辖2个市、2个专区、22个县和1个工业特区。1954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黑龙江省的7个县划归吉林省,与原属吉林的乾安县共同组建白城专区;将原辽东省的1市9县划归吉林省,设立通化专区;将原辽东省的辽源市、西安县(今辽原市西安区)、东丰县和原辽西省的四平市、双辽县(今双辽市)、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同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1969年,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的1县1旗划归吉林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从此,吉林省行政区域延续至今。至2001年末,全省共有8个市,1个自治州,60个县(市)、区。
三、团结和睦的多民族省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吉林省历来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勤劳勇敢的各民族团结合作,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吉林省共有49个民族,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90.80万。除汉族外,在48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9%。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州,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吉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1个自治州和3个自治县,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另有34个民族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扶持下,吉林省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3.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59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4亿元。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吉林省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满族和锡伯族的发源地之一。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的饮食、服饰、礼仪等各具特色。朝鲜族具有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光荣传统。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满族妇女穿着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独具民族特点,并最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穿起来线条美观匀称,婀娜多姿,极富人体美,已成为中国传统女装。满族饮食独具特色,长期以来保留着北方渔猎民族的生活特征,同时广泛吸取汉蒙等诸民族饮食制法,形成了独具特点、色味丰富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汉全席”名扬遐迩,便是突出的代表,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蒙古族能歌善舞,民间最普及的乐器是四胡,也叫四弦。前郭县著名的四弦演奏家苏玛,1956年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十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会,获得民间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蒙古族素有摔跤、赛马和投布鲁的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活动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传统体育项目。锡伯族人多喜欢饮白酒和浓茶。敬重老人是锡伯人风俗中的重要道德规范。其文化活动多已同当地蒙、汉族文化结合,如东北大秧歌、二人转以及剪纸、窗花、漆画、柜花和手工刺绣等等。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四、乡土气息浓厚的关东文化
在吉林的历史上,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共处、互相融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吉林文学散发黑土地气息。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杨师泰的《夜听捣衣诗》,语言明快,感情真挚。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巡视吉林时,网鱼围猎所赋。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均硕果累累。其中公木的诗歌《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烈士赞》,丁耶的诗集《翻身集》、《英雄赞》,丁仁堂的短篇小说集《猎雁记》、鄂华的长篇小说《水晶洞》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张笑天创作的《永宁碑》、顾笑言创作的《你在想什么》,丁仁堂的《渔》等一批中长篇小说作品,均在省内和国内获奖。
戏剧歌舞富有关东风情。二人转,俗称“蹦蹦”,是在东北民歌和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莲花落发展而成,集歌舞、说唱、戏剧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出,在吉林有近200年历史,深受群众喜爱,素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吉剧是在借鉴民间戏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地方戏剧种之一,表演形式继承了“二人转”的艺术特点。由吉剧改编的电影《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自80年代以来,话剧《救救她》、京剧《高高的炼塔》、吉剧《一夜皇妃》、《关东雪》、新城戏《铁血女真》、黄龙戏《魂系黄龙府》、朝鲜族歌剧《阿里郎》和舞剧《人参女》、《春香传》等一批剧目在全国戏剧活动中获奖。近几年又创作了《纪委书记》、《咱爸咱妈》、《大雪无痕》等优秀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引起较大影响。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摄制了《红孩子》、《上甘岭》、《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以及《人到中年》、《开国大典》等大量优秀和经典影片。东丰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在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东丰县的《幸福晚年》获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石砚、民间剪纸画等。1992开始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以及吉林雾凇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城音乐会、辽源农民艺术节、白城市草原之夏音乐会等成为联结经济文化的纽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饮食文化独具民俗风情。吉菜是90年代培育发展起来的,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奇葩。吉菜延续了满族的饮食特点,汲取了鲁菜的烹调技艺,融进了朝、蒙等民族的饮食风格,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民族菜、民俗菜、宫庭菜、山珍菜等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受到国内及海外朋友的青睐。在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确定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
五、快速发展的吉林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经济走过了一条恢复、建设、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吉林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时期,吉林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8.4亿元。在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吉林省有12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吉林染料厂、丰满发电站等一批重点企业新建、扩建并投产,为吉林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使吉林省工业跨越到一个新水平。“大跃进”时期,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正常的经济关系遭到破坏,经济出现下降。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吉林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十年动乱”期间,吉林省经济和全国一样陷入停顿,濒临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吉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时期,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98.6亿元,逐年增加到1990年的425.3亿元、2000年的1864.8亿元,2001年达到2032.5亿元。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14.4亿元,逐年增加到1990年的50.7亿元、2000年的184亿元,2001年达到218.3亿元。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由1990年的29.4∶42.8∶27.8发展为2001年的20.2∶43.3∶36.5。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1982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1990年达到2000万吨,1998年达到250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1年,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3%,比1978年提高31.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德大、大成、皓月等已跻身于全国同类企业前列。“九五”以来“订单农业”形成规模,绿色食品迅速崛起,避寒增温暖棚农业呈规模化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汽车、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食品、医药、电子产业成为优势产业,上述五个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左右。“九五”期间,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吉化30万吨乙烯、百万吨玉米深加工、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先导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采取积极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构筑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框架。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长春、吉林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由试点转入全面启动。全省中型一类以上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省政府采取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形式,对国有资本行使出资人职能,已组建省冶金、机械、建设、商贸、轻化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物资集团、吉粮集团、森工集团、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省信托投资公司和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11个国有资本营运机构,作为省直国有重点企业的出资人,约有400亿元的国有资本纳入运营。列入国家脱困计划的252户亏损企业有80.2%实现了脱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全省上市公司发展到34家,总股本132.2亿元,总市值约1500亿元。
吉林省把实施“开放带动”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3.3%上升到2001年的6%。世界上与吉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81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贷款,成功建设了一汽-大众、德大等一大批企业。在努力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强面向国内发达省份的招商引资,引进了大量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工业改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及商贸服务业等领域。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取得进展。全省对外友好往来日益增加。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吉林省积极适应,主动调整,遵守和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信用和服务环境,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推进吉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0元增加到4810元,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17元增加到2022元,年均增长10.9%。消费结构改变了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到2001年末,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93年的48.9%下降为38.1%,缩减了10.8个百分点;农村则由60.6%下降到45.6%,缩减了15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九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左右,实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计划目标。经过努力,吉林省城乡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保障对象占全省农村人口的0.4%;城镇保障对象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0.66%。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省级社会化统筹,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水平得到提高。老龄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六、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吉林省具有丰富、优越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被联合国确定为“人与自然生物圈”保留地,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1983年,邓小平同志登上长白山,发出了“不登长白山,终身遗憾!”的赞叹。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天池“怪兽”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长白山瀑布从天池一角,如玉带从天坠下,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之源。近年发现的长白山大峡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树、珍草于一体,博大雄浑,洪荒无比。冰清玉洁的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的诗情画意,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199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吉林时,吟诗盛赞:“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碧波荡漾的松花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岸绿树叠嶂,湖光山影,目不暇接。辉南三角龙湾是古火山喷发口,湖水深邃,景色秀美。中部的长春净月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绿荫如盖,潭水清澈,森林浩瀚,其规模人称亚洲人工林之最。西部的通榆向海自然保护区在中国七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生物物种最丰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并载入世界著名湿地名录。乾安泥林千姿百态,趣味横生,人称“狼牙坝”,又因恐怖多怪,被称作“魔鬼之谷”。
文化灿烂的集安高句丽古迹闻名海内外,将军坟雄伟壮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好太王碑堪称中华民族碑刻艺术的瑰宝。四平叶赫那拉古城建筑雕画精细,汇聚满族文化特点,是著名的民俗风景区。长春伪满洲国皇宫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最后一座宫殿,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伪满“八大部”遗迹是伪满洲国的统治中心,由一组日本宫廷式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农安县的黄龙府古城,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县城内的“辽塔”蜚声遐迩。此外,敦化唐代渤海的敖东城、长白唐代的灵光塔、伊通清代的柳条边和御围场、珲春清代的龙虎石刻以及吉林北山文庙、双阳吊水壶风景区、伊通火山群、集安五女峰风景区、蛟河拉法山风景区、柳河罗通山风景区、四平山门风景区、和龙春仙景台、珲春防川风景名胜区等,都是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凡此种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吉林大地,令众多海内外旅游观光者流连忘返。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吉林省旅游景点如今已经发展到300多处。形成了以长白山生态旅游区为龙头、净月潭森林旅游区、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湖滑雪场以及通榆向海草原湿地旅游区等一大批辐射全省的旅游网络体系。旅游产品结构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为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色旅游、民俗旅游以及边境旅游等多元化、多层次、各具特色的新格局。特别是以冰雪、森林、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及边境异国旅游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在新形势下,吉林省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九五”期间,吉林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是“八五”时期的10倍。2001年,旅游业总收入已相当于省内GDP的4.12%。面向新的世纪,吉林省正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特种旅游,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旅游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的同步增长。
七、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绩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在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一批批丰硕成果。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科教兴省”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进步。吉林省在生物工程、高分子化学、计算机软件、光学、电子信息、汽车智能、新材料、现代中药等技术创新领域已形成明显优势,有的处于前沿位置。全省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77个,全日制普通高校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53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254个,国家及部委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4.7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5.2万人。拥有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长春地理所)、长春汽车研究所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配套、队伍强大、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研体系。吉林省长期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现仍在吉林省工作的22人)。省内每万人口中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居全国第5位。2000年在中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排序中,吉林省的综合科技发展水平居国内第11位。吉林省已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中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长春·中国光谷)。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社会科学紧密围绕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结合吉林省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决策咨询,在省内国内取得一大批较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教育事业全面振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生机勃勃,199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突破,1998年在全国较早实现“两基”目标。“九五”期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8%和98.4%;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2.0%;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行办学体制多元化、招生形式多样化、办学形式个性化、学生就业市场化,初现发展生机。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和盲聋哑等特殊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网络遍布城乡。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82人,居国内第5位。由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院校合并组建的新吉林大学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之一。全省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35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初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高等教育在学校内部管理、办学投资体制及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联合兴办的11所新制二级学院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未来,吉林省将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规模;巩固和加强基础教育,重点办好一批高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突出优势,深化改革,促进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九十年代以来,吉林省舞台艺术异彩纷呈,共获全国性奖励近500项,其中“五个一工程奖”8项,“文华奖”50项,“戏剧梅花奖”3项。获奖数量及戏剧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已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传输,形成了由卫星、无线、中波、调频电视、微波网、有线干线光缆网和各地分配网及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所组成的功能比较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网。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1%。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精品迭出。一大批精品图书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优秀创作奖。文化系统经营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2000年在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中荣获国家优秀奖,一批县(市)跨入国内体育先进县行列。竞技体育形成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射击、射箭、摔跤、举重、自行车等优势项目。1999年,圆满承办了20世纪最后一次国内综合性冬季体育盛会——第九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及世界杯短道速滑赛和亚洲短道锦标赛。2001年体育项目荣获世界冠军19项,5人3次创3项世界记录。在全国九运会上共夺取12枚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金牌数列全国第10位。连续两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年贡献奖”。
医疗卫生水平大为提高。全省现有卫生机构7417个,卫生技术人员13.37万人,医院卫生院1411个,床位8.59万张。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主要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具有优势的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中医药及其教育科研格局。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在省内50个基本医疗统筹地区,全面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124万人,初步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已由建国前的39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年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连续16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率先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省份的行列。妇女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基本权益得到保护,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八、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依法治省方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级人大机关切实履行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职责;各级政协机关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各级政府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和决策。1991年梨树县双河镇平安堡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实行“海选”,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无记名投票,以得票多少确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为国内首创并取得经验。“海选”已成为全省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的基本制度。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从1980年设立地方人大机构以来,省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颁布了地方性法规条例194件。各级政府全面贯彻依法行政方针,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大增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善,纠风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2000年顺利完成了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由原来的54个减为46个,行政人员编制由原来的4325名减为2249名,分别精简了14.8%和48%。公务员队伍不断优化,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各级行政机关全面落实“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省政府施政方针。省政府于1999年在全国省级政府率先成立法律顾问团;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参加,建立并完善省政府决策智力支撑体系。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全面建立和开通行政首长公开电话,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认真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从1999年开始,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行政机关中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普遍开展了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取得积极成效。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到2001年底,废止了一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取消和暂缓执行各类审批项目350多项,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废止、取消了一些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性法规及有关法规中的一些项目。切实加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全面加强公检法队伍建设,严肃警风警纪,坚决查处执法犯法问题。“打黑除恶”斗争和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九、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1999年,中共吉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做出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1999年11月,国务院授权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吉林省为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省。2001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经省人大第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审议批准实施。吉林省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战略,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指导方针,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吉林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出发,积极建设优良环境,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启动和布局。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5年,用10年时间,使吉林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树立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吉林省绿色产业大省形象。第三阶段:提高期2016~2030年,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全面达到生态省建设各项目标,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全面展现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
在实施生态省建设布局中,要建设4个生态经济区。即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旅游和健康产业生态经济区,东中部水资源保护与特色工业生态经济区,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西部草原湿地保护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建立4个层次的生态经济示范城镇体系。即规划长春、吉林两市发展成为特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规划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吉7个城市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选择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产品以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城市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有一定基础的11个县(市),作为生态省建设重点发展的中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选择交通方便、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心城镇,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点发展的小型生态经济示范城镇。重点规划11个重点产业,即可持续效益农业、生态林草产业、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绿色车辆工业、绿色化工产业、健康产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资源水利、清洁能源产业,以此促进吉林省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的目标,形成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整体格局。
生态省建设已取得良好开端。启动了56个生态建设优先工程项目,总投资98.52亿元;建立自然保护区29个,面积达193.52万公顷,占省内总面积的10.3%;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到19个,面积达849.61万公顷,占省内面积的45.2%;完成公益林造林9.6万公顷,幼林培育68.2万公顷。按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总目标要求,吉林省力争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强省,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十、新世纪初的吉林阔步向前
世纪之交,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又以崭新的姿态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从新世纪开始,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
在新世纪初,吉林省要根据中共十六大部署,立足省情,科学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提前实现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再翻一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力量建设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注重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并确保人民群众利益。把吉林初步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省份,尽快地使全省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伊始,吉林大地生机勃勃,经济和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2001年,全省GDP首次跃上2000亿元的台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2.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比国内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居国内第12位。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上升到第19位;人均GDP达到7640元,比上年增长9.3%,由2000年国内的第15位升至第14位。全省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工农业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5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国内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汽车、石化、电子、食品、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33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1.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85.6亿元。这一良好开端,标志着吉林省经济已经驶向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著名的女仙。
-
-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 中国古代很少有才子佳人式的夫妻,真正的典范莫过于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书香门第,年轻的时候也相互仰慕,结婚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