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伊达政宗

属于:

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3-27 21:21:0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本 名:伊达政宗

别 称:独眼政宗、梵天丸、藤次郎

所处时代: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民族族群:大和族

出生地:出羽国米泽城

出生时间:1567年9月5日

去世时间:1636年6月27日

主要成就:扩展伊达氏的版图,仙台藩始祖神 号武振彦命

戒 名:瑞严寺殿贞山禅利大居士

官 位:从五位下、左京大夫、越前守

墓 所:瑞凤殿、妙心寺塔头蟠桃院

  伊达政宗(日语:だて まさむね;1567年9月5日—1636年6月27日),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与中兴之祖九代家督政宗同名)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故而人称“独眼龙政宗”。

  永禄十年(1567年),出生于出羽国米泽(今山形县米泽市)的米泽城。天正十二年(1584年),18岁的政宗正式继任为伊达家17代家督政宗曾遗憾的表示愿早生二十年,成就织田信长般的霸业,政宗继位后,决意向周边的敌对大名交战。伊达政宗又于天正十七年(1589年)先后将芦名氏和二阶堂氏消灭。经过折上原等对周边大名的战争后,伊达的势力已经渗入整个会津及奥州,开创了比父祖更大的伊达家版图。天正十九年(1591年),对丰臣秀吉称臣,秀吉改封政宗至岩出山城58万石。天正二十年(1592年),受丰臣秀吉之命令派三千兵出征朝鲜。秀吉死后,在关原合战中加入德川家康的东军阵营。战后政宗的领地得以保留,成为仙台藩藩主,随后立即筑起仙台城及城下町,当时仙台城仍为山城,在山下设下城下町,仍有统一天下之心。

  宽永五年(1628),伊达政宗开始隐居。宽永十三年(1636)在江户去世,临终前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至床边守候。他也是今天日本仙台市的建城者。官位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从、越前守、右近卫权少将、陆奥守、权中纳言,死后赠从二位。

  • 明石元二郎

    明石元二郎

    中文名称:明石元二郎外文名称:あかし もとじろう‎国籍:日本民族:大和民族出生地:日本福冈藩出生日期:1864年9月1日逝世日期:1919年10月26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大学信仰:武士[阅读]

  • 黑田孝高

    黑田孝高

    中文名:黑田孝高外文名:くろだ よしたか,Kuroda Yoshitaka别 名:官兵卫,万吉,如水圆清国 籍:日本民 族:大和出生地:播磨国饰东郡姬路城出生日期:1546年11月29日逝世日期:1604年3月20日[阅读]

  • 足利义辉

    足利义辉

    中文名:足利义辉外文名:あしかが よしてる别 名:菊童丸,足利义藤,剑豪将军国 籍:日本民 族:大和族出生地:东山南禅寺出生日期:1536年3月31日逝世日期:1565年6月17日职 业:征夷大将军信[阅读]

  • 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

    中文名:福岛正则外文名:ふくしままさのり别 名:市松国 籍:日本民 族:大和出生地:尾张国海东郡花正庄二寺邑出生日期:1561年逝世日期:1624年8月26日职 业:武将主要成就:贱岳七本枪之首[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探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
探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