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居元忠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26 17:01:2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鸟居元忠
外文名:とりい もとただ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日期:1539年
逝世日期:1600年9月8日
职 业:德川家康的家臣
鸟居元忠(とりい もとただ,Torii Mototada;1539年—1600年9月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及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德川家康的家臣。鸟居忠吉的儿子。妻子为马场信春的女儿,名字不明。育有儿子忠政、成次等,是德川十六神将之一。
人物介绍
鸟居元忠出身于三河国渡村(今爱知县冈崎市),鸟居元忠在家康成为今川义元人质的时代是家康其中一名侧近。1572年父亲死后继承家督。在小田原征伐后被秀吉移封关东下总国矢作4万石,1600年在当家康准备讨伐上杉景胜时,德川家康出兵会津,留老臣鸟居元忠守伏见城。心知石田三成派(西军)将有异动的元忠坦然领命,却暗暗与德川家康作了最后的告别。元忠和他的部下以800兵把守山城国伏见城,关原之战前一个月,即7月下旬,石田三成派遣大军包围伏见城,坚守了十多天的时间后,城陷,元忠与三百多名将士最终切腹自尽。当时因为自尽人数很多,血水渗入地板,加上许久无人清理尸首,最后血渍无论如何都清洗不掉,当时的血渍地板在伏见城拆构后,作为京都洛东养源院的建材。今日养源院仍有当年的血渍地板改建的天井,人形血渍历历在目,人称血天井。他的忠节被誉为三河武士之鉴。守将鸟居元忠则坚守城池战至最后一刻,谱写了广为人知的在临死之前仍不住地念道“主公,祝您武运昌隆”的动人一幕。
德川家茂
中文名:德川家茂外文名:とくがわ いえもち别 名:菊千代国 籍:日本民 族:大和族出生地:江户赤坂的纪伊藩邸出生日期:1846年7月17日逝世日期:1866年8月29日职 业:江户幕府第14代将军、[阅读]
酒井忠次
中文名称:酒井忠次外文名称:さかい ただつぐ国籍:日本民族:大和族出生日期:1527逝世日期:1596职业:武将主要成就: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 酒井忠次(さかい ただつぐ)战国中后期名[阅读]
德川家光
中文名称:德川家光外文名称:とくがわ いえみつ别名:竹千代(乳名)、江户中纳言、江户右大将国籍:日本(江户时代)民族:大和族出生地:江户城西之丸出生日期:庆长九年七月十七日(1604年[阅读]
德川秀忠
本名:德川秀忠别称:幼名长松丸、竹千代;又称江户中纳言所处时代: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民族族群:大和族出生地:远江滨松城出生时间:天正七年四月七日(1579年5月2日)去世时间:[阅读]
德川家康
外文名称: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本名:德川家康别称:松平元康,竹千代,大御所,松平家康,东照神君所处时代: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民族族群:大和族出生地:三河国冈崎城(今爱知[阅读]
德川家治
中文名:德川家治外文名:とくがわ いえはる;Tokugawa Ieharu别 名:竹千代(幼名)国 籍:日本(江户时代)民 族:大和族出生地:江户城出生日期:元文2年5月22日(1737年6月20日)逝世日期:天[阅读]
德川赖宣
中文名:德川赖宣外文名:徳川 頼宣(とくがわ よりのぶ)别 名:长福丸(幼名)、纪伊赖宣国 籍:日本民 族:大和出生地:京都出生日期:庆长7年3月7日(1602年4月28日)逝世日期:宽文11年1月1[阅读]
德川庆喜
中文名:德川庆喜外文名:とくがわ よしのぶ ,Tokugawa Yoshinobu别 名:字子邦、号兴山;初名昭致、幼名七郎麻吕;别名一桥庆喜国 籍: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民 族:大和族出生地:江户小石[阅读]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