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密闻

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曾打得满清没有还手之力,为何还是失败

本文作者:四库百科(www.04bk.com) 时间 : 2020-06-18 08:28:5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今天汉文化小编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拥有雄才大略的康熙,之所以迟迟不敢拿吴三桂开刀,实际上说明了对方的实力,确实是让皇帝不敢掉以轻心。然而在康熙最终下达削藩令后的一段时间,吴三桂的大军打得清军甚至没有还手之力,一度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然而看似实力占优的三藩之乱,最终还是败在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吴三桂的野心暴露过早。一开始他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很有关系,当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这也保证了他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占据上风。然而过了好长时间,他却迟迟不肯立明朝宗室为皇帝,到后来竟然自己选择了称帝,原本很多支持他的人,这时就选择了倒戈相向,这时的他已经不得民心了。

  其次,吴三桂的胸襟不够开阔。看到他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就连朝鲜都在那里蠢蠢欲动。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有两大强援,分别就是蒙古贵族,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成功后裔。如果这些势力运用得当的话,几路夹攻、里应外合,康熙会很狼狈。然而他在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其实是很失败的。

  第三,吴三桂也有很多的无奈。虽然他的三藩声势浩大,但事实上他能够掌控在手中的,也只有他自己那一支部队,其它的充其量只能算是各怀鬼胎的盟军,这在军事调度方面是相当不利的。当时康熙看到无法抵挡吴三桂的进攻,就对另两家藩王进行了及时的分化。

  第四,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大错。即使有上面这些不利因素,但在起事之初,他的大军还是迅速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地盘。这时候他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清兵惶恐惊惧还没有回过神的功夫,迅速地发动闪电战打到北京。虽然这里有很大的风险,但"兵行险着",原本就是取胜的应有之义。

  就连他的军师,也多次敦促他尽快挥师北上,然而这时的他却有点举棋不定。其实他不肯跨过长江,反而给清兵提供了喘息之机。那些在北方地区,原本想要起事的士大夫阶层,看到越来越多的清兵,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吴三桂也失去了最大的助力。

  事实上如果吴三桂不想北上的话,他完全可以一路向东进发,把江南富庶之地收归己有。然而在他鼎盛时期,甚至连武昌都没有夺取下来,仅仅靠着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粮饷,是不足以支持他长时期作战的。在他离世之后,吴氏后人更是难堪大用,自然不是康熙的对手。

汉文化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野史秘闻 声明: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曾打得满清没有还手之力,为何还是失败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董卓的盗窃之道
董卓的盗窃之道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