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的经济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10 21:38:42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东胡的经济生活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也兼营狩猎,与汉族接近的南部地区有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东胡主要以大兴安岭南部为中心而活动。但其最盛时期,其文化中心(也就是中心活动区域)则移到了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如在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及辽宁宁城县、朝阳、锦西等地已经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东胡文化遗址和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遗物。这一考古文化,考古学界称之为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从这些文化遗址,可以了解当时东胡的经济生活及其他一些文化现象。如从辽宁宁城县南山根、朝阳十二台营子和锦西乌金塘等地发现的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墓葬来看,墓内出土的随葬物和兵器、马具、手工工具和饰物,多是青铜制品,并有东胡早期文化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一两侧曲刃青铜短剑。说明当时东胡仍处于青铜文化时代。出土的动物骨胳有猪、狗、牛、羊、马、鹿、兔、狐等,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很发达,而且还兼营狩猎。出土的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饰牌,以及刻绘在工具、饰物上的花纹图案。其中尤以双虺(音会)纠结形饰牌和人面形饰牌最具有独特的风格。从朝阳十二台营子第一号墓看,是男女合葬墓,男性死者身上有青铜短剑二把、铜镞二、铜斧二,头顶和脚下各置多纽圆形铜片饰具一块;女性死者身上置有陶纺轮一个、铜鱼钩三个、石网坠二个、穿孔砺石一块等,从此可以了解东胡手工业和内部男女之间分工的大概情况。
在农业生产方面,辽宁省宁城县南山根所出土的石锄、石铲,说明东胡农业的发生是很早的。《太平御览》卷八四四“饮食部”二“酒”引《魏略》说:“乌桓、东胡俗能作白酒,而不知曲蘖,常仰中国”。说明东胡的农业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东胡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东胡的社会结构也逐步地发生相应的变化。考古工作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老哈河流域发现过不少的东胡遗址,单是在辽宁省昭乌达盟南部的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及宁城县境内即发现三百余处。其中如1958年春在宁城县南山根村所发现的一座石椁墓葬,仅铜器就有七十一件,其中包括铜盔、铜戈、铜矛、铜剑、铜刀、铜斧、铜镞等,其种类和数量之多,说明这个墓葬的主人不仅占有了一般牧民无法相比的财富,同时也掌握了掠夺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暴力手段。1973年宁城南山根所出土的石椁墓中,还有仿效黄河流域贵族墓中随葬的青铜礼器,如鼎等。而与此相反的则有另一种人,死后是利用废弃的灰坑和住址埋葬,往往先后埋入数具,既没有墓穴和葬具,也没有随葬的任何物品。同时,在呼伦贝尔的克鲁伦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地区发现的早于鲜卑的压制石器、陶器等遗存,是东胡北支文化的实物例证。陶器多方格纹、细绳纹陶鬲,陶器纹饰还有指甲纹、篦点纹等。同时,这一地区存在大量石板墓群,多座落在依山面水的朝阳山坡上,少者七八座,多者一二百座,分布较为密集。在海拉尔河北岸巴格乌拉-赫拉木图间约15公里长的一段山坡上,就分布有八处石板墓群,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人群较为稠密,其延续时间也较长。石板墓的结构,系先在地面上挖一长方型墓穴,然后以石板矗立起四框,墓内填小石块。墓葬规格大者7.5×5米,小者2×3米。有的墓在前15米处立一石条,以为墓碑。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亦有类似的石板墓,墓前亦竖石条,其上往往刻有鹿的形象,考古学上称为“鹿石”。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有饲养驯鹿的习俗,鹿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一种动物的崇拜。在石板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有石镞、石锛、刮削器、玛瑙串珠、大璧、玉块等。在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遗址的一座石板墓中,出土了一组通体精细压琢的石镞、石锛和玉璧。石镞分为两式:一式长身宽体,两翼略凹,系用红白玛瑙精压而成;另一式较小,长身窄体,两翼突出,镞尖锋利,系白玛瑙制成。石锛长9厘米,宽5厘米,系用乳白色石髓精琢而成,堪称精美。玉璧系青玉制,直径为4.2厘米,略呈椭圆形。
陶鬲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一,而细绳纹和方格纹陶鬲则是中原地区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器物,带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和特征。玉璧、玉块也是黄河流域古代居民的常用饰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很长。
石板墓同内蒙古赤锋、辽宁宁城等地东胡石板墓类似,其社会发展已到青铜文化时代,反映出商周青铜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类石板墓还广泛分布在原苏联勒拿河、安加拉河、鄂嫩河、石勒喀河下游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陶鬲、青铜器和玉璧、玉块也见于这些地区,这是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青铜时代的特征。以上这些不仅为呼伦贝尔石板墓文化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说明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和黑龙江上游地区的古代居民为同一民族或“近邻”,特别是以“胡”这一族系来说,应具有共同性。完全可以认为,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地区的这一类型的文化,是同东胡、山戎的发展相联系的,并与以后的鲜卑文化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
东胡族常和中原华夏族进行物品交换,他们常以名马、皮张、角弓交换中原的绸缎、布匹、枣、粟、粮食等。今河北昌平一带,是东胡族同中原进行商品交换的地方。中原各地商人云集燕都城,然后到指定的市场进行交易。宁城、大连等地出土的货币有战国时期赵国安阳、平阳、晋阳、武安、兹氏等地铸造的;也有燕国差阳、襄平、益昌等地铸造的;还有齐国陶阳、平阳铸造的。甚至魏国、韩国、北虢(guo)、南虢造的钱币,都曾在东胡族地区流通。其中以燕国货币最多。
东胡是我国古代一个很大的部族,东胡语也曾是一个较大的语族。但东胡没有本部族的文字。他们的风俗习惯大体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同。长期的马上生涯,不仅体型有别于华夏族,服饰也不大相同,称为“胡服”。如东胡的腰带就十分奇异,挂有许多装饰品,曾引起中原华夏族的很大兴趣。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
-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
-
- 赌书泼茶
- 赌书泼茶,典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指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
-
- 戚继光斩子之谜
- 戚继光真的斩子了吗?这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
- 苏代止赵王伐燕
- 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