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盗之神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3:04:52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说起偷摸,也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的洪荒时代不好讲,但大约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就有“原始扒手”出现了,因为人群中总有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分子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行当”还挺走红,一些神偷被许多大贵族收用,他们甚至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大作用。
战国时期,著名“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另三位是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养士三千,其中不乏此类人物。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尝君软禁在秦国,他正为买通秦王宠爱的小老婆燕姬而一筹莫展时,一位善偷门客自告奋勇装狗从狗洞爬进宫中,学狗叫哄过警卫,把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偷出,转献给燕姬。燕姬马上替孟尝君说好话,他才得以狱释。这帮人跑到函谷关,天未亮关门未开,又一门客来了个“半夜鸡叫”,闹得群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要亮,大开关门,孟尝君一伙慌忙逃了出去。这两位为孟尝君立了大功,不过这类人的名声并未提高,还留下个话把,叫做“鸡鸣狗盗”,这一行还有个雅称“梁上君子”。这是后汉名人陈实赠送的雅号。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屋,趴在房梁上,陈实假装不知,马上把儿孙们喊到屋里集合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梁上君子”听了,大为感动,马上从梁上跳到地下,磕头请罪。
历代神偷不绝于书,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就专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叙述了宋元时的几位神偷传奇故事,其中虽有不少夸张润饰成分,但都有一些生活依据。到民国时,京城神偷燕子李三的传奇,更是脍炙人口。不过,历代神偷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的时迁了。
书中说,时迁专干那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人称“鼓上蚤”。只看他这个绰号,就可见其轻巧便捷的程度了。这位生得其貌不扬:
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行步如怪族,行步似飞仙。
他的拿手好戏则是:
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
时迁在梁山好汉中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头领,是负责“走报机密”的,排座次排在了八十多位,地位很低。但由于他的猥琐滑稽和神偷绝技,在世俗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知名度远比一些大中头领高得多。他最露脸的事迹还被编成了戏剧《时迁偷鸡》和《时迁盗甲》,各剧种都搬来演。这样一来,使得虚构人物时迁名声大振,家喻户晓,难怪世俗中的小偷小贼要把他视若神明了。
旧时绍兴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家里“着贼”即失窃以后,就用稻草扎个人,算是“贼”,“贼”身上再系根绳子,由人牵着,另一个人拿了竹棍在后面一边打草人,一边大骂。骂的当然都是些诅咒和警告威吓一类的话。这一出喜剧叫做“牵贼神”。
可笑的是,人们一面如此恨贼,恶狠狠咒骂,一面却又尊为神明,诚惶诚恐地为其塑像立庙。当然,来贼神庙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不被捉住或将窃物拿来酬神的,都是些梁上君子和鸡鸣狗盗之徒,清白人家是不会来的。
大概“贼神庙”的名字太刺耳,所以有些地方的贼神庙便雅称“穆神庙”、“时迁庙”和“迁神庙”。
-
-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这么横?
- 太监何谓太监?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
- 淫乱皇后竟然逼幸自己的小叔子
-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皇后》中对北魏宣武灵皇后胡氏有八个字的评语:“灵后淫恣,卒亡天下”。如此将北魏王朝最后亡国的原因推到
-
-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北宋宰相王钦若生平简介 王钦若是怎么死的
-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