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4 10:03:5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崇尚先王之道,尤其称颂尧舜及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正如战国时期的一大儒学宗师荀况所说:“儒者法先王。”(《荀子·儒效》)先王指的就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及武王,尧、舜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禹、汤、文王和武王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 儒家称颂尧舜、宗法文武,始自孔子,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那么,为什么孔子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呢? 根据《论语》所载孔子称道尧舜文武的话,我们能够了解到如下几点: 其一,尧舜文武是孔子心目中的圣王明君。据《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是说,尧的伟大在于他能够像天养育万物那样去治理天下,而舜、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能为百姓忧劳却一点不为自己。 其二,舜能够选贤任能以至无为而治。所谓“舜有天下,选于众”(《颜渊》)“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泰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这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在孔子那里也就是“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其三,孔子对古圣先王的礼乐文明制度倍加赞赏。如赞尧“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南宋大儒朱熹注曰:“成功,事业也。 焕,光明之貌。文章,礼乐法度也。”(《论语集注》)另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为舜乐,《武》是武王乐。 其四,孔子对周代的礼乐制度推崇备至。据孔门弟子子贡所言,孔子学修“文武之道”(《子张》)。以孔子之言证之,子贡所说当不虚,如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二代,指夏与商。这是说周代之礼经由对二代之礼的损益以至礼文大备,故孔子从周。孔子另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朱熹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这是孔子被匡人围困时说的话,由这话我们知道,孔子是以文王之道的担当者自期的,或者说他自认是文王之道的传人。 另据《中庸》,孔子亦曾称述:“舜其大知也与!”“舜其大孝也与!”“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正是基于此,《中庸》作者得出了“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结论。 总之,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生以能继文王、武王、周公之业为职志,追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很高的发展水平,孔子继承他以前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理想,“述而不作”,凝练提升,希望能救治“礼坏乐崩”的乱局、重整社会秩序。 孔子以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便成了整个儒家共同的思想特征。(文/林存阳)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夸父最后怎么死的
-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