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介绍】:
德国哲学家、科学家,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祖籍苏格兰。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苏联加里宁格勒)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学龄前曾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院就读。从1747年起,走上了课堂讲授和书斋著述生涯。先当了近7年的家庭教师,到1754年才在哥尼斯堡大学任编外讲师,兼任过一段时间王家图书馆副馆长,175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770年任教授。曾在大学讲授过形而上学、逻辑学以及数学、力学、物理学、地理学、自然通史和人类学等,还短期任过哲学院院长和该大学的校长,并荣获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退休。终身未娶,除曾去但泽旅行外,亦未离开过乡土,从家门到校门,过着刻板的生活。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一般以1770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并提出两个有名的遐说:一是1754年在《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一文中,对于“宇宙不变论”大胆怀疑,提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其哲学意义在于指出:天体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同时,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就在那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就为宏观世界、天体演化的研究指出正确的方向;二是1755年在其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太阳系内各天体是由同一星云凝聚而成。星云的形成是由充满广大空间的各种微粒按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而成。他是把辩证法带到科学领域的哲学家,曾在哲学史上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在“批判时期”,致力于批判地研究哲学和社会理论问题,发表的代表作有《论感觉界与理智界之形成和原则》(1770)、《纯粹理性批判》(178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与批判》(1790)等,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依次阐述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观点,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主张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自在之物”(即“本体”),是感觉的源泉。但又断言“自在之物”是根本不可认识的。他提出“二律背反”,即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以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认为“理性”要求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就必然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从而主张人类知识是有限度的,理性低于意志,企图为宗教信仰留下地盘。他把世界割裂为自然界(即“现象”)和超自然(即本体”)。前者为科学知识领域,后者为道德领域,并试图沟通这两个领域。在社会政治观点上,深受卢梭影响,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他虽对现实社会不满,却反对用暴力手段变革社会,并把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看成主要是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可见,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 古代赌博彩选格与升官图介绍:封建官场的缩影
-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读书万卷,致君尧舜”,自来便是中国士大夫们的最高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
- 曹沫勇逼齐恒公
-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叫曹沫的人,凭借自己的勇猛,在鲁庄公那儿混碗饭吃。鲁庄公非常喜欢这位勇士。
-
- 项燕与项羽的关系
-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而且项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将领,楚国最后被秦国灭国也是因为项燕在最后一次抗秦的战役中失利,这一切是不是都看起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