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让-保尔
【介绍】:
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巴黎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长期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德语教师,母亲信笃天主教。萨特19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结识了西蒙娜·德·波伏瓦*,并成为终生志同道合的伴侣。1929年高师毕业,任哲学教师。1933-1934年萨特在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学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他被德军所俘。1941年获释,离开战俘营,回到法国并参加了法国地下抵抗组织;同时为地下刊物撰稿。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的倡导者。1938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恶心》,获得很大成功,使他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这部作品是以文学形式来阐述他早期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重要作品。萨特作为哲学家,1943年发表了《存在与虚无》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1946年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给自己的存在主义以一种新条件下的人道主义的解释。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把“存在”当作第一性。认为“存在”就是“人的实在”,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观性”。他把存在分为两类:一类叫“自在的存在”,指外部世界;一类叫“自为的存在”,指人的自我意识。他认为,自在的存在是一片混沌,是一个巨大的虚无,它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它是偶然的、荒诞的。自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外部世界只能作为自为世界的“阻力”而存在,只有通过作为自为世界的人的存在才有意义。萨特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这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特征,因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本质先于存在”。他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只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以及各种社会特征等一切都是自由主观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自行创造的。萨特认为,自我是孤独的。因为不仅上帝不存在而且在他的身内身外也都没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同海德格尔一样也强调“烦”、“孤寂”和“绝望”。萨特还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与否定选择的自主权,它的基础是自我,自我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而自我行为的选择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没有任何客观必然性束缚的。这实际上就是纯粹主观的情感意志自由。他自五十年代后期起,竭力企图把自己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作为文学家,他认为文学应该恢复其固有功能——社会功能;他主张作家要推动现存社会的发展,采取积极介入的立场。主要作品有:小说《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第一、二卷《懂事的年龄》、《延缓》(1945)、第三卷《心灵之死》(1949)等,剧本有:《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错踪复杂》(1948)等。其他政论作品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圣热奈,逢场作戏的角色和殉道者》(1952)、《亨利·马丁事件》(1953)、《辨证理性批判》(1960)等。
1955年萨特与波伏瓦访问了中国。1964年他拒绝接受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金。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只举行了简单的葬礼,但有成干上万的巴黎市民涌上街头,为这位作家送葬、作最后的告别。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