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莱纳·马利亚

书籍:外国现代派文学辞典 作者:赵乐甡 朝代:1990-10-01 专题:书籍
【生卒】:1875—1926

【介绍】:

奥地利人,后期象征主义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勒内·卡尔·威廉·约瑟夫·里亚·里尔克。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个军官,后来是铁路官员。里尔克1886-1891年在圣·波尔顿陆军学校读书。1891-1892年入林顿商学院。1892-1896年读高中,后升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不久去慕尼黑、柏林等地从事文学活动。1899年发表散文诗《旗手克里斯朵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为诗人赢得了声誉。这时期还有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早期的诗作,侧重抒发主观情感,情调缠绵,富于浪漫派气质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结识女作家鲁·安德烈西斯·萨洛美。1899年起与萨洛美一起去意大利、俄国旅游,见过列夫·托尔斯泰。1900年到德国北部不来梅附近的沃尔普斯韦德居住,与当地美术家有过密切的交往。1901年与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结婚(后离婚)。1902-1914年移居巴黎。其间,曾去意大利、丹麦和瑞典。1915-1916年曾做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私人秘书。1911年去过北非和埃及。这时他发表有诗集《图象集》(1902)、《祈祷书》(1905,包括《修士的生活》、《朝圣》、《贫穷与死亡》)、《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另外,尚有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德·布尔格随笔》(1910)。去俄国旅游和在巴黎定居,使诗人受到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人的影响,诗风为之一变,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是诗的社会性有所增强,一方面是以直觉形象抒发情感和象征人生。这使他这一时期的诗带有鲜明的象征主义标记。1912年诗人应一位公爵夫人的邀请去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的杜伊诺作客。1912-1913年又去西班牙旅行。1915年应召入伍,在维也纳的战事档案馆工作,不久因健康原因退役。1919年起迁居瑞士法语区。1926年12月29日,诗人因患白血症在瑞士的疗养胜地蒙特勒辞世。后期作品有《杜伊诺哀歌》(1923)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里尔克后期诗作,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有所增长,认为人生只有苦难,一切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都是徒劳无用的,只有死亡才是“欢乐的源泉”。此外,里尔克还有颇为后人称道的优美而真挚的书简和译作。

里尔克诗歌的重要特色是“思想知觉化”,即用“知觉来表达思想”,“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的感知思想”。如《豹》中的一节:“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舞”是形象的可感知的知觉,但却表现了一个抽象的“伟大的意志昏眩”。这就是抽象的思想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的特点。里尔克诗作的另一特征是诗思结晶化。这是受了罗丹雕塑影响的结果。如果说里尔克前期诗歌较注意流动感和音乐性,那么,自中期以后,就是雕塑美代替了音乐美,结晶感代替了流动感。如《一个妇女的命运》一诗,把一个妇女比成玻璃橱内的“珍贵”,爱如至宝却藏而不用。这个妇女命运的形象是静态的,也是晶态的。里尔克诗作刻划细腻、比喻奇特,也构成了里尔克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