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意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经验总结。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把孔丘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宝贵经验。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接近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避免一般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
-
- 秦桧曾向宋高宗赵构提出建立“两个宋朝”?
- 秦桧在未做宰相以前,曾扬言道:“我有两条妙策,可安天下。”当时相位出缺已久,有人问他道:“你既有妙策,何以不言?”秦桧道:“朝廷没有宰
-
- 蔡泽说范雎
-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 年),河东郡郡守王稽因为通敌被处死。应(ying)侯范雎(ju)是由于王稽的举荐才做了丞相,因此他闷闷不乐。
-
- 苏代止赵王伐燕
- 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
-
- 朱熹教子:儿要别人教
-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
-
- 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哪些历史影响?
- 【传略】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代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称秦始皇,前246~前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