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客体

书籍: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 作者:敬永和 朝代:1990-09-01 专题:书籍

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进行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自我意识机能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客体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客体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并指出: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但是同客体相对的主体,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但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才是现实的客体,人只有在同这种现实的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其主体的地位。唯心主义从精神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片面、抽象地夸大主体的能动方面,认为主体先于客体而存在并派生客体。旧唯物主义只承认客体不依赖于主体,忽略了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作用,两者都不能正确地说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人类的历史表明,随着主体能力的不断提高,客观世界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范围就越扩大;而客体范围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主体能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无限的。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他在认识、教育帮助其工作对象时,他本身也在受党组织和其他同志(包括他的工作对象)的教育和帮助,在帮助别人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时,自己也要在别人帮助下,首先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主体和客体就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了。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绝不能总摆出一个总是教育者、只当先生的姿态,而忘记了教育者首先应受教育、教育是相互进行的道理。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所以要发挥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去改造客体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主观辩证法 下一篇:主流与支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