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常处变
王夫之哲学命题。指把握事物发展的常住性,以因应各种复杂的变化情况。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董仲舒也说:“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春秋繁露》)王夫之继而提出“变不失常,奉常以处变”(《周易外传》卷七),作为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原则。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屈伸变化之无常而不爽其则”(同上书,卷一);事物的发展既有变动性,又有常住性,二者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同上书,卷七);常与变包含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天下变万矣”,“所以变者亦常矣”(同上书,卷四),变化的现象有偶然性,而所以产生这些变化又有其必然性;要善于掌握变化的规律,正确地分析处理问题,“修己治人,进退行藏,礼乐刑政,蹈常处变,情各异用,事各异趋,物各异处。学《易》者斟酌所宜,以善用其志气”(《周易内传》卷一)。在处世中要随机应变,不顽固保守,又要掌握基本原则,不随波逐流,“参其变而知其常,以立一成纯之局,而酌所以自处者”(《俟解》)。他的常变观有局限于事物的常住性的倾向:“圣人反变以尽常,常立而不出其范围。”(《周易外传》卷六)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
-
-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