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度和裂缝监测
1.挠度监测
建筑物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和扭曲时,应进行挠度监测。对于平置的构件,至少在两端及中间设置3个沉降点进行沉降监测,可以测得在某时间段内3个点的沉降量,分别为h,h,h,则该构件的挠度值为:
式中 h,h——构件两端点的沉降量;
h——构件中间点的沉降量;
S——两端点间的平距。
对于直立的构件,至少要设置上、中、下3个监测点进行位移监测,利用这3个点的位移量可求出挠度大小。在这种情况下,把在建筑物垂直面内各不同高程点相对于底点的水平位移称为挠度。
挠度监测的方法常采用正垂线法,即从建筑物顶部悬挂一根铅垂线,直通至底部,在铅垂线的不同高程上设置测点,借助坐标仪表量测出各点与铅垂线最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如图10-59所示,任意点N的挠度S按下式计算:
式中 S——铅垂线最低点与顶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S——任一测点N与顶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图10-59 直立构件挠度监测
2.裂缝监测
当基础挠度过大时,建筑物就会出现剪切破坏而产生裂缝。建筑物出现裂缝时,除了要增加沉降监测的次数外,还应立即进行裂缝监测,以掌握裂缝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根据沉降监测、倾斜监测和裂缝监测的数据资料,研究和查明变形的特性及原因,用以判定该建筑物是否安全。
当建筑物多处发生裂缝时,应先对裂缝进行编号,然后分别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及宽度等。
对于混凝土建筑物上裂缝的位置、走向及长度的监测,应在裂缝的两端用红色油漆画线作标志,或在混凝土表面绘制方格坐标,用钢尺测量。
根据裂缝分布情况,在裂缝监测时,应在有代表性的裂缝两侧各设置一个固定的监测标志,然后定期量取两标志的间距,即可得出裂缝变化的尺寸(长度、宽度和深度)。如图10-60所示,埋设的监测标志是用直径为20mm,长约80mm的金属棒,埋入混凝土内60mm,外露部分为标志点,其上各有一个保护盖。两标志点的距离不得少于150mm,用游标卡尺定期测量两个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值,以此来掌握裂缝的发展情况。
图10-60 埋设标志测裂缝
墙面上的裂缝,可采取在裂缝两端设置石膏薄片,使其与裂缝两侧固联牢靠,当裂缝裂开或加大时,石膏片也裂开,监测时可测定其裂口的大小和变化。还可以采用两铁片,平行固定在裂缝两侧,使一片搭在另一片上,保持密贴。其密贴部分涂红色油漆,露出部分涂白色油漆,如图10-61所示。这样即可定期测定两铁片错开的距离,以监视裂缝的变化。
图10-61 设置两金属片测裂缝
对于比较整齐的裂缝(如伸缩缝),则可用千分尺直接量取裂缝的变化。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豫让:模范忠臣
-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
-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