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伤寒大白

寒热

书籍:伤寒大白 作者: 朝代:清 专题:书籍
寒热者,寒已又热,热已又寒,或一日二三度发。若每日一发,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者,又名似疟而非寒热矣。寒热之症,太阳经居多,有时邪热内伏则寒,有时邪热外发则热。表邪多,则寒多热少而无汗,羌活柴胡汤散表。里热多则热多寒少而有汗,以小柴胡汤和解。 若寒多脉浮大者,倍用柴胡;若手足常冷,恶寒汗少,再加发表之药。汗多脉沉数者,方用黄芩;若汗多口渴脉数,再加清里之药。表寒多,用发散忌以清凉,里热多,用清凉兼发散;若汗多有寒有热之症,不得不用发散清凉,寒热杂合之剂,以和解表里,是以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时寒时热之症。以柴胡一味,升散在表之邪,使恶寒自已。以黄芩一味,清解在里之热,使发热自除。再加人参、广皮、甘草,以和胃气,使胃阳敷布,得专和解之权。推而比例,则症之兼见太阳者,羌活冲和汤,症见阳明者,干葛石膏汤;若三阳经俱见症者,用羌活、葛根、柴胡三味散表,以治恶寒,黄芩、石膏、知母三味清凉,以治里热,广皮、甘草,以和中气,则三阳寒热汗多,一和解而尽之矣。《准绳》书以此治夏秋三阳寒热之疟,深中此旨。 伤寒病,至十余日,外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宜大柴胡汤。 十余日,外热结在里,已为可下。今因往来寒热,少阳症,但可用柴胡汤散表邪,略加大黄一味,以去里热。 伤寒六七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详注呕吐门。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满干呕,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小柴胡汤。 太阳病传入少阳,胁满干呕,往来寒热,症见沉紧弦脉,症脉皆是少阳,故用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未解也,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六日已汗下,胸胁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往来寒热,又心烦,此太阳表症未罢,少阳诸症又急,故用柴胡、桂枝合治。因汗下后,略加干姜和中。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熟半夏 广皮 甘草 此仲景和解少阳表里寒热之方。若太阳兼症,加羌活;若阳明兼症,加葛根、升麻;无汗,加防风;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大便秘结,腹中胀痛,下症急者,加大黄;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滑泄,加赤茯苓,名柴苓汤。头角痛,加川芎。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此方和解太阳寒热之症。加减详发热门。 干葛石膏汤 干葛 柴胡 黄芩 石膏 广皮 甘草 此方以柴葛解肌汤、干葛石膏汤、小柴胡汤三方合一,双解阳明少阳表里者。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大黄 此方小柴胡,去人参,加大黄,名大柴胡汤。治少阳表症未罢,下症已急,故以此汤双解表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黄芩 广皮 甘草 人参 芍药 干姜 半夏 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汤,治太阳中风,兼少阳寒热者。广而推之,仲景治项强症,有桂枝加葛根汤,麻黄加葛根汤,同此法也。 时寒时热症,世俗皆以小柴胡和解少阳,然未见效。余今进求精切,因知发热恶寒,皆太阳表症,时寒者,表邪欲发未伸也。时热者,邪热临时外现也。时寒时热者,邪热欲发未能,邪正分争,表邪未越,表汗未彻也;岂小柴胡和解一法得以治之!夫似疟症,每发必汗出身凉,专务散邪主治,忌用寒凉抑遏,恐明日至其时,尚有恶寒表症耳,况寒热不凉者乎!理肺发表汤、平胃发表汤,治时寒时热最效。方见身痛。
上一篇:发热 下一篇:身痛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在哪里?商均墓介绍
商均墓位于虞城县北 12 .5公里的利民镇 (原虞城县城) 西南。现存墓高4米 ,直径35米。据《虞城县志》记载:“虞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
赵奢收税不畏权
赵奢收税不畏权
赵奢(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最初为赵国的田部官吏。由于不满平原君家拒绝缴纳租税,赵奢按律治罪,前后杀死了从事
邓析巧辩“死尸买卖”
邓析巧辩“死尸买卖”
邓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辩之学”的创始人,也就是现在后人所说的法律、律师,关于他能言善辩的趣闻还不少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