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ese internment
从1942年初开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约有十二万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美籍日本人被逐出他们的住处强行隔离在集中营地。这种隔离的依据是认为美籍日本人构成安全的隐患,可能会从事破坏或者间谍活动。在完全缺乏证据支持这种担心的合理性甚至是存在反面证据而不理会的情况下,联邦政府的三个分支都参加了这一活动。今天,这种对美籍日本人的隔离被视做战争狂热和民族敌视的产物。
美国一加入战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发布了第9066号总统令,授权国防部长在西海岸划定一块隔离区域。1942年初,国会明确批准了这一总统令,同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任何妨碍此总统令的行为都是不当行为。此后,负责西海岸防务的美军司令约翰·德维特将军(General John Dewitt)开始对美籍日本人实行宵禁。接着德维特将军颁布“隔离令”将美国西海岸的美籍日本人迁至几个西部州的“安置中心”(relocation center)。德维特将军认为如果要逐个判断美籍日本人是不是有危险性是不现实的也太耗费时间,所以将所有日本裔都进行了隔离。
德维特将军的命令发布后,引发了法律上两个很重要的反对意见。首先是在Hirabayashi v.United States(1943)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军方的观点,并认可宵禁令。主审法官斯窦恩(Stone)在案卷中这样写道,“无论以何种方式来评价美籍日本人对国家的忠诚,我们都无法驳回军队和国会的看法,他们认为其中存在着部分人对国家不忠贞,但是却无法精确地确定他们的人数和所拥有的力量”。在Hirabayashi案之后1年,在Korematsu v.United States(1944)案中,法院支持德维特将军的隔离令,再一次顺从了军队的意志,不认为对美籍日本人的隔离违背宪法第五修正案。
对美籍日本人的隔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受审查和批评。吉拉尔德·福特总统(President Gerald Ford)正式废止了第9066号总统令,因为该法令是隔离令的权利依据。国会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事。罗纳德·里根总统通过法案为原先的被隔离者提供20000美元的赔偿,并代表国家作出道歉。最后最高法院关于Hirabayashi案和Korematsu案的判决也受到质疑。新发现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在当时审理案件时夸大了美籍日本人间谍行为或破坏行为的证据,有鉴于此,Gordon Hirabayashi和Fred Korematsu的有罪判决通过错误令状(writ of coram no bis)而被推翻。最后在Adarand v.Pena(1995)案中,最高法院承认了自己在Hirabayashi案和Korematsu案中的法律错误,认为判决是不可信的也是不正确的。
战争的紧迫性常常会影响到宪法的自由。不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籍日本人的隔离是美国公民自由史上的最低点的共识以及对美国政府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机构限制,给人们带来希望,这一历史将不会重演。
【参见“Civi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民权与公民自由权)”、“Fourteenth Amendment(第十四修正案)”】
Martin Grodzins,Americans Betrayed:politics and the Japanese Evacuation,1949.Jacobus tenBroek,Edward Barn-hart,and Floyd Matson,Prejudice,War and the Constitution,1958.Peter Irons,Justice at War,1983.Joel Grossman,"The Japanese American Cases and the Vagaries of Constitutional Adjudication in Wartime: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19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649(1997).
——David Weiner
- Accidents
- Adams,John
- Actus reus
- Abortion and reproductive decisions
-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 Administrative law
- Administrative law judge
-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cts
- Admiralty and maritime jurisdiction
- Adoption and termin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 Adultery
- Adversarial system
- Adverse possession
- Advertising,legal
- Affirmative action
- Agency,law of
- Agency rulemaking
- Aging and the law
-
- 王冕好学
-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