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诘
由被告在法庭上对原告的证人进行诘问的制度。它是英美证据法特有的一项规则。反诘规则要求证人的证言必须在法庭上作出,并且要经过对方的诘问,方可由法庭决定是否采用。因此,提供证人的一方必须保证法庭能够传唤该证人亲自到庭,否则他便丧失证人的资格,用书面证言不能代替亲自出庭。但是1940年英国颁布的“诉讼规则”已明确规定允许起诉人利用证人的书面陈述作为证据。在美国军事法庭里,书面证言已得到广泛的采用。尽管如此,未经反诘的证人的证言仍受到英美法院法官的轻视。因为不能接受反诘的证人证言,其价值值得怀疑。反诘对于伪证具有重要的防范意义。因为在反诘阶段,讯问证人的是对方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态度是不友好的,所提的问题时常出乎意料之外,突如其来,这是对证人的智能的一种严酷的考验。反诘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对证人的反诘应该限制在直讯时所提到过的主要问题上。所谓主要问题,就是与案情有直接或重要关系的问题。反诘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通过向证人提问题的方法,使证人在直讯中所作的证言显得不确切,不真实,或者前后矛盾,不合乎情理,甚至是胡言乱语,伪造虚构的。这样可抵消或减少证言的作证价值。第二,用提问题的方法攻击证人的信用或人格,使法庭对他的证言的可靠性发生怀疑或动摇。第三,用提出新问题(即在直讯中未曾接触到的问题)的方法,企图从证人的答复中捞些有利于己方的材料。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说“蝴蝶效应”导致明朝灭亡不准确?
- 前段时间,曾经在《重庆晚报》看过一篇文章,内容是说《“蝴蝶效应”导致明朝灭亡》,历史真相是如此吗?笔者带着疑问,查阅资料,翻看正史,经
-
- 初唐四杰是哪四个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人物简介
-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