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目的
立法者希望通过法律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得到的结果。而法律目标是指立法者想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二者表述的是同一内容,因此,可以把两者看做是同一属性的概念。在西方法学史上,关于法律目的有较多的论述,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作“目的法学”的近代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他是关于法律目的理论的最著名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法律,实现目的的手段》。耶林认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事实上的动机。”他宣称,法律是根据人类希望实现某些预期结果的意志而有意识地制定的。也即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地制定的。耶林认为,目的是法律控制的动力,保护社会生活是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如果目的是法律的创造者,那么有目的地用成文法的形式制定规则就是产生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体系的最好方法。法律目的这一词语在内容上与法律价值、法律理想概念有接近之处,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法律目的具有主观性,不同时代、不同立法者所确立的法律目的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不同立法者希冀通过法律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是,法律目的又不是纯粹主观的,法律目的也要受制于社会条件和人经验的约束。法律目的可分为法律体系的整体目的和某项单项法律的具体目的。法律体系的整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宏观性和整体性。现代社会的法律目的,一般确定为追求正义、公正、平等、自由、权利、民主、人权、安全、秩序、效率等多重目的。而作为单项法律的法律目的则一般表现为具体性,后者经常在立法中,以“本法目的”、“本法任务”或“为了……而制定本法”的语言来表述。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
-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
-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
- 魏文侯待民之道
- 在魏国的东封,有个地方官名叫解扁。有一年,解扁为了讨好上司,驱使劳累一年的农民,在冬天里上山砍柴。魏文侯整个冬天干个不停,砍下的树
-
- 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非死于秦桧之手是高宗杀害
- 岳飞成为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之后,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为纠结大家1000年的心结。按照民间平话和小说的说法,那个该死的秦桧和他老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