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苏辙名字的由来 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文学思想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7-18 11:10:2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文学家苏洵的儿子,著名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父子三人在当时被时人尊称为“三苏”。另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

blob.png

苏辙和苏轼都是苏洵的儿子,两人是亲兄弟,说来苏洵取名字倒是挺有个性,两兄弟的名字里面都带有“车”,都与车有关。“辙”指的是车行驶过去,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轼”指的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看了这两个名字的直观解释,想来大家都和小编一样,对于苏洵为什么会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这样一个名字感到疑问。

名字在古代来说是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取名往往都会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或者是对其未来的期望,所以很多人的名字多为寓意极好的字。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名字均与“车”有关,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寓意。

对于自己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这么一个名字,苏洵自己是这么解释的。他在《名二子》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轼虽然是车前横木,其作用只是供车上人站立远视时扶手之用,看起来可有可无,但是若是少了轼,“车”却也不能构成为一个完整的车了。之所以给苏轼取名“轼”,就是希望告诫他不要忽视一些微小之物,要重视细小事务的作用。

至于“辙”,所有车马行驶而过都会留下车辙,但是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的存在处于福祸之间,难以受到影响。苏洵为自己的儿子取这么一个名字,实际上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苏辙的故事

黄州有个疯疯癫癫的人,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人们都管他叫张憨子。张憨子常常在市集中流荡,人们经常看见他,但是当人们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

后来有一次苏轼邀请他前去做客,张憨子一反常态的欣然前往。等他到了府上,既不坐下,也不说话,只是打量了一番屋舍,随后默然离去。苏轼搞不清楚张憨子此举有何意味,苏辙却受到了发。他认为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

苏辙之名虽没有苏轼来的声名远播,但是其文学功底却是丝毫不逊色于苏轼的,这一点苏轼自己也承认。在作文方面,苏辙强调:“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余少年苦不达为文之节度,读《上林赋》,如观君子佩玉冠冕,还折揖让,音吐皆中规矩,终日威仪,无不可观。今余观张十二之文,波澜有余,而出入整理,骨胳不足;秦七波澜不及张,而出入劲健,简捷过之。”《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一生受兄长和父亲影响,崇尚儒学,特别是对孟子推崇备至。他认为治学养气,方才是文人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探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 下一篇:苏辙简介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 声明:苏辙名字的由来 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文学思想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本期百科档小编要给大家揭秘的是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子婴的身世之谜,大家如果还不了解子婴,那就和百科档一起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