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庭笔录的内容、格式和写法
审判庭笔录的内容,总的说来,是应记明按照诉讼法规定进行活动的全部情况。具体说来,按照法庭的审理程序,应记明下列内容:(1)案由;(2)人民法院的名称;(3)开庭与闭庭的时间;(4)开庭审理的地点;(5)审判庭组成人员姓名,书记员的姓名,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单位名称、姓名和职务,以及当事人、证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姓名、个人基本情况和到庭情况;(6)是否公开审理,如不公开审理,应说明理由;(7)当事人的申请和对申请的决定;(8)审判长宣布开庭的事项和告知被告人享有的辩护权利情况;(9)开庭后审判庭的活动情况:①审判人员的活动与讯问;②当事人的回答与陈述;③公诉人的讯问与发言;④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⑤证人的证言以及出示证物的情况;⑥辩护人的发问与发言;⑦当事人的请求;⑧法庭辩论的中心内容以及被告人的最后陈述;⑨当事人查阅笔录的情况及其他有必要证人笔录的事项。⑩笔录经审判长审阅后,由审判长、书记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制作审判庭笔录应注意的问题:①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记录要如实地反映审判庭的活动情况,既要反映全过程,又要注意把握重点。让人看了能知道审判庭活动的全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刑事案件,要注意记录犯罪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情节、后果等;民事案件,要注意记录清当事人间的纠纷事实,争执焦点,各自理由、意见和要求。这些是审判人员讯问的重点,一定要把问话、答话详细记录下来。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在不违背原意的原则下,可以适当综合、归纳,当事人答非所问,或与案件无关的话,可以不记。总之,不能记了次要的,漏了主要的,记了废话,丢了关键。②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笔录不一定始终是一问一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如审判人员问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简历,家庭情况,一问一答地记很麻烦,也无必要,可以简化成一次问话一次答话。当事人答话重复、啰嗦,可以按原意归纳记录;几次问答相似,可以综合成一次问答记录;审判员把具有连续性的问话,分两次或几次问时,可以作一次问话一次答话处理。③思想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书记员作记录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做到听、想、看、记紧密配合,通过记录人的听觉、视觉、思维,将客观事物及时地反映到记录上来,避免将主观印象掺杂到笔录里。书记员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才能听准、看准、记准。如果思想不集中,稍一走神,就可能影响笔录的质量。④要注意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答话的语气、声调和神态。要想正确地反映说话人的语气和声调,就必须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是肯定,是否定,是惊愕,常常要通过标点符号表示出来。当事人的某些表情是必须记录下来的,使记录起到录音和录像的作用。当事人的表情与案情有着直接关系,记清后可以帮助审判人员作出判断。⑤书记员与审判人员之间力求配合默契。书记员制作审判庭笔录时要与审判人员密切配合,取得审判员的合作与支持。开庭前应与审判员交换有关案件审讯的意见,熟悉审讯提纲,了解审判员对案情的分析判断,及其办案的一般方法步骤、问话特点、审讯作风、问话意图,并与审判员约定审讯中如何配合。审判员也要时刻留意,照顾书记员的记录工作,发现记录跟不上,或记录有困难时,或重复发问,或要求当事人重述答话要点以便于书记员记录。⑥注意记录法庭审判程序。对法庭审判程序要如实记载,如审判长宣布法庭纪律,提被告人到庭,宣布法庭组成人员及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是否要求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最后让被告人陈述,宣判等。对这些程序,不能认为是老一套,无关紧要,一定要记上,否则,别人看了就会怀疑你办案是否符合程序法,是不是违法。笔录里没有记载,就很难说清楚了。⑦及时整理记录,改正差错。记录时,难免有不会写或一时忘了的字,又不能停下记录,可用别字记在另纸上,空在那里;有的问话没有记上,也可先空在那里,然后有空时补上。闭庭后,要及时整理记录。错别字要及时改正;对于漏字或空下的问话,及时补上;对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尽量改正,使笔录完善。但对整个笔录不能更改,更不能任意添加,这是个原则问题。⑧要在尾部签名盖章。在笔录尾部,审判员和书记员必须签名。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查阅笔录(不识字的,可念给他听),可以提出意见,审判员同意后,可以对笔录加以修改;审判员不同意,应该将要求修正的意见和不同意修正的理由写明附卷。经当事人阅后的笔录,当事人应签名或盖章。同时,书记员应将当事人阅读的情况注明。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
- 张仪连横
-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