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赋郊外即景

【原文】:

古刹语风铃,缓度丁丁。有声一段画中情。自是村居真乐趣,低小茅亭。 山鸟自呼名,韶景堪凭。晴云千朵丽空明。记得往日烦策,路近春城。

【原文作者】:爱新觉罗·奕詝

【赏析】:

《浪淘沙》这一词牌,常见者有三种体格。第一种是七言绝句体,唐刘禹锡等有作;第二种是双调,始流行于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便是;第三种是长调慢曲,分三段,有一百三十多字,宋代周邦彦曾依曲拍填写过。奕詝此作属于第二种,五十四字,分上、下两片。

原作词牌后又有题注为“赋郊外即景”,然而上片首先着笔的并不是写景,而是拟声:“古刹语风铃,缓度丁丁。”微风习习,隐隐约约送来了铃声丁丁。其声本属天籁,但倒也像人语。“语风铃”是个倒装,应是“风铃语”。“度”前着一“缓”字,形容铃声悠悠,不紧不慢。闻此声,自然令人清心寡欲,忘了是非争斗,甚至能无形中使人慢慢浸入无我之境。声音;往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作者这一传神之笔,确实产生了这种理想的审美效果。循声望去,远处山间林中,精舍塔影,参差可见。古刹远钟,风铃丁丁,作者由声而景,创作了“一段有声画”。这样清静的所在,岂不令人向往!“自是村居真乐趣,低小茅亭。”作者由古刹远韵而村居别趣,似乎形成了两幅构图。其实不然。古刹远钟既是“有声画”,也便是虚写,是为了创造一种氛围,作为村居茅亭的背景烘托,村居茅亭方为实写。感觉中的两幅构图,一虚一实,在唯一主题的意境中统一了起来。词中的唯一主题体现在作者对安居乐业、古朴纯真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且这一追求从他的文学创作来看是始终一贯的。其重九登高中就曾描绘过“处处茅檐真乐意”的“豳风图画”!

一旦明白了作者的人生追求方向,我们也就能看出其词之下片所写并非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山鸟自呼名,韶景堪凭。晴云千朵丽空明。”尽管写了山鸟,但山鸟的不为物扰、悠然自安,正是作者所思慕钦羡的。所以他觉得这般美丽的景致值得欣赏,可为精神之寄托。这儿的一切都是纯然洁净,哪怕抬头可见“晴云千朵”也不是隐奥莫测,而是美丽,空灵,透明,朗然无邪。作者的“郊外即景”,并不是偶然信步而得,对这一充满“真乐趣”的“豳风图画”,他并不陌生。他记得天地间的这块古朴清静就在城外近郊,往时春日总频频策马,远道访临。“记得往日烦策马,路近春城”,句中着一“烦”,真乃点睛之笔。笔端似乎立刻幻化出了一幕幕词人往日不厌其“烦”、鞭马而过的慢镜头,又一下近推出旧地重游、回思无穷又若有怅失的近景特写。正是这一笔,使词中所写之景与作者流露之情得到了自然的溶合,让作者的精神归宿于此得到了集中的形象性的再现。词之最末二句,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至为真切地抒写了作者对他所追慕的那一理想境界的留恋忘返之情。

奕詝词作仅有两首,除《如梦令·咏晚晴放舟》外,便是这首双调《浪淘沙》。词虽标为即景之作,但景中有情,作者颇为深情地将他的为政理想喻托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对于咸丰皇帝,倘要知人论世,这首词不能不读,何况,无论是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还是就其艺术成就而言,都不愧为上乘之作。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
赵奢阏与破秦军
赵奢阏与破秦军
公元前270年,秦国发兵攻赵。这一天,赵惠文王正坐在朝廷与诸大臣商议怎样退兵的计策,突然有人来报,说秦兵已经包围了赵国的军事重地阏
子产为人不苟私情
子产为人不苟私情
为什么说子产为人不苟私情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