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
冯友兰的著作。系作者晚年的一部回忆录,1981年11月成稿,1984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全书除“《自序》之自序”外,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凡11章,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和经历,尤其是他所从事的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过程、成果及自己晚年对这些成果的反思。作者把自己60多年的哲学活动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19至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生哲学》。第二时期是1926至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第三时期是1936至1948年,其代表作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第四时期是1949年以后,其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新编》。作者哲学思想体系的总纲是《新理学》。《新理学》所讨论的是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亦即理与事的关系问题。作者指出,程朱理学和《新理学》,都是主张“理在事先”和“理在事上”,即是说,在时间上说,理先于具体事物而有,就重要性说,理比具体事物更根本。作者在本书修订了自己过去的看法,指出:“关于共相和殊相的关系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理在事中’,这就是说,共相寓于殊相之中。”(《三松堂自序》)作者在本书承认自己过去只认识抽象的共相,而不认识具体的共相。因此他重新疏释了《新原人》中的“大全”范畴,界定其内涵为“有”,其外延为“群有”,统言之就是一个具体的共相。作者坚持自己1957年1月《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即后被称为“抽象继承法”而遭批判的文章)的基本主张,认为尽管有些提法不很妥当,但主旨可以成立。作者对自己1973至1974年参加“批孔”运动的过程叙述甚详,严剖自己“附和暂时流行的意见”,“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本书现收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之《三松堂全集》第一卷。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
-
-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
-
- 雍正杀子之谜
- 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自己儿子,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