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过程 聊城是中国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族活动的地方,后被融入华夏部落。据考古证实:距今约6000年,在今境内阳谷、茌平、东阿一带已有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人们居住,并能制造多种打制石器和简单的骨器、蚌器等;距今约50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人们聚落在境内的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当时人们已能制造多种多样的陶器,且有彩绘。由发现的阳谷景阳冈和茌平教场铺等文化城址表明: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境内人口迅速增长,聚落剧增,出现了城群和中心城。景阳冈和教场铺两个文化城,面积均在40万平方米左右,无疑是当时的中心城,景阳冈文化城应是虞舜之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当时,人们已有较高的城垣夯筑技术,已能制造精美的磨光黑陶、蛋壳陶和精致的骨器、蚌器、角器、石器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境内已出现了早期的文字。
夏商周时期,境域作为原夏舜活动的中心地区,又临近商都,具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当时人们用于农业生产和治水的工具有石镰、蚌镰、纺轮、骨凿、石铲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有精美的陶盆、陶罐、陶钵、陶壶以及角锥等。这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已有一定水平,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孟子》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这不仅表明当时农业耕作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也反映了境内先民的思想、生活情况。后来伊尹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代,殷纣王之庶兄微子曾在聊城受封,古聊城有微子城。
春秋时期,在今鲁西平原上就曾有聊、摄两个城邑。战国时期,聊邑已成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争战之地。《左传》说:“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此间,聊城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兵家和高士,也留下了国内军事史上许多典型战例。齐国阿(今阳谷)人孙膑,于齐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用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法大败魏军于桂陵,又于齐威王十五年(公元前342)以增兵减灶、诱敌深入法大败魏军于马陵,杀死庞涓,于是名扬天下。今境内仍存马陵道古战场遗址,其军事名著《孙膑兵法》流传国内外。
秦汉时期,封建王朝设郡置县,进行有效治理,国家统一,社会比较稳定,境内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当时,境内各县城已有相当规模,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从出土的文物说明:铁器、铜器、铝器等已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基本生活用品;工艺品制造水平较高,不仅能制造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陶器,而且能制造观赏价值较高的多姿多彩的陶人物、陶动物等,特别是高唐固河汉墓中出土的陶楼最为杰出,代表了汉代山东陶工的最高水平;由出土的邓庙汉画像石墓中精美的画像证明,当时绘画、雕刻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东阿已能生产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世称“东阿之缣”;人们已较为普遍地利用井水解决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出现了尹齐、周福、乙瑛、谢弼、贾琮、陈宫、张邈等一批名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战乱频繁,民众深受其害。三国时期,曹操曾率军多次到境内镇压黑山和黄巾农民起义军;同时,曹操与袁绍、孙权、刘备之间,为争权夺利,也多次在境内交战。两晋时期,汲桑、石勒在茌平起义后,曾与苟晞在境内交战数次;同时,后燕之主慕容垂在称王为帝期间,为追击叛将吴深、平观和燕太子洗马温祥,曾多次向境内进军。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著名武将檀道济与魏将安平公乙旃眷曾大战于鲁西。当局部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事业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曹植在《社颂序》中称其封地东阿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弟”,可见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后的盛况。这一时期,境内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兵家、文学家和医学家。
隋、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聊城先后为博州和东昌路总管府治所,为今之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诏发民工百余万,开境内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交通、水利之便,促进了境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动脉,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在此建有大码头和大型粮仓,有“沙丘古渡”之称。南北物资贸易畅通,文化、交通加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和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始建于宋代的聊城铁塔,塔身全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造型典雅,雕饰古朴,证明当时聊城冶金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因得运河之利,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境内沿河的聊城、临清、张秋、阿城、七级均为远近知名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尤其是聊城和临清,经济、文化一度空前繁荣,成为运河沿岸的名城。聊城时为东昌府治,并为平山卫、东昌卫指挥署驻地,既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山东的军事重地。临清时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曾先后为州和直隶州,并在此设临清镇、卫及钞关,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南巡驻跸临清时赋诗赞日:“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都市的繁荣,商贸的昌盛,带动了各业的兴旺发达。纺织、印刷、航运、制笔、建筑、酿造、造纸、食品、服装等各业渐成规模;阿城阿胶、莘县草辫、临清哈达等产品远销国内外;聊城毛笔、临清贡砖、济美酱菜等闻名全国。素有植棉传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棉市囤货如山、织机昼夜不息的鼎盛景象。文化事业繁荣,文学创作进入兴盛时期,创作了不少传世名作。戏剧舞台星罗棋布,戏剧剧种10余种,常演剧目160多个;山东快书、临清时调、聊城八角鼓等曲艺各具特色;木板年画、剪纸、纸扎、面塑、雕刻等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教育事业发达,书院、讲堂林立,私塾、义学遍布,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才。明清时期,东昌府境内考中状元5人、进士290人。其间,鸿儒相卿连翩鹊起,名宦重臣代不乏人,出现了大批著名人物。这一时期,聊城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表现得特别突出。明代,曾爆发了震惊明廷的临清市民反抗税监马堂的斗争;清代,曾先后爆发了著名的王伦起义、宋景诗起义和以赵三多、朱红灯为首的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
中华民国时期,聊城仍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境内已有同盟会会员多人,并设立秘密情报社,宣传、组织民众进行革新。“五四”运动爆发后,聊城各界迅速掀起反帝爱国、抵制日货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境内即有共产党的活动。1926年,鲁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阳谷九都杨支部诞生。次年,中共鲁西北第一个领导机关——中共鲁西县委在聊城建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爆发的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是共产党领导下山东省最早的两次著名暴动。“五四”运动前后,境内新兴产业有较快发展,设立了水文站和棉业试验场、讲习所,建立了石印局、造枪厂、电灯公司、农工银行等新企业,修建了东(昌)禹(城)公路,并建立了汽车公司和汽车站。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中学、师范、职业学校数量增多,山东省立第二中学、第十一中学均设在境内,其中省立第二中学为民国时期全省最早建立的省立中学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破坏,境内农业、工业、商业均遭到极大破坏,民众生活极其困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聊城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聊城全境解放,从此,翻开了聊城历史新的一页。
建置沿革 今之聊城市辖域,在唐、虞及夏、商、周3代,为兖州之域。春秋时期,分属齐、卫、晋3国。战国时期,分属齐、赵、晋、卫4国。秦代,大部属东郡,小部曾属邯郸郡。西汉时期,大部属东郡,小部分属巨鹿郡、魏郡、平原郡、河平郡。东汉时期,分属东郡、魏郡、阳平侯国、济北国、平原郡。三国时期,均为魏地,分属平原郡、阳平郡、济北国、东郡、清河郡。晋代,分属平原国、冀州部阳平郡、司州部阳平郡、济北国、东平国、济北郡。南北朝时期,分属平原郡(今东昌府区故城王城为其治所)、魏郡、司州阳平郡、相州阳平郡、毛州阳平郡、济北郡、南清河郡、清河郡。隋代,分属博州(今东昌府区故城王城为其治所)、魏州武阳郡、毛州武阳郡、贝州清河郡、济州济北郡、兖州济北郡、莘州。唐代,分属博州、博平郡、毛州、瀛州、贝州清河郡、莘州、魏州、济州济阳郡、郓州东平郡、淄青道东平郡、淄青道天平郡、冀州清河郡。宋代,分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河北东路大名府、京东西路东平府、大都督府、河北道博州。辽、金时期,分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山东西路东平府、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大名路大名府。元代,设东昌路总管府(今东昌府区城为其治所),境内东昌之名始见于此。是时,今聊城市辖域分属东昌路总管府、濮州、东平路、东平路总管府、东昌路、大名路、冠州、高唐州。明代,改东昌路为东昌府。是时,分属东昌府、兖州府东平州、东平府、济宁府东平州、充州。清代,分属山东省东昌府、山东省兖州府、东平直隶州、充州府东平州、泰安府、临清直隶州、高唐直隶州。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废除府、州建制,东昌府改为济西道(今东昌府区城为其治所),隶属山东省。是时,今聊城市辖域均属山东省济西道。1914年,改济西道为东临道,今辖域遂改属山东省东临道。1927年,废除道级建制,今聊城市辖各县、市、区域直属山东省。1936年,山东省下设行政区(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年建立第一、二、三区,翌年建立第四、五、六、七区,今东昌府区、临清市分别为第六、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是时,今聊城市辖域分属第四、六区。193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鲁西北行政委员会建立,今聊城市辖城均属之。1940年4月,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建立。此时,今辖域大部属之,小部属冀南行署。1941年6月,鲁西行署并入冀鲁豫行署。此后,今辖域大部属冀鲁豫行署,小部属冀南行署。1949年8月20日,聊城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属平原省,今东昌府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均属之,临清属河北省邯郸专署。1951年1月,聊城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聊城专区专员公署,辖域未变。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辖域未变;临清改属山东德州专区,当年12月亦改属聊城专区。1967年,聊城专区改称聊城地区,辖域未变。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今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和聊城经济开发区。
历史特点:①名城古老。境内建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证明,早在4000年前,境内已出现成组的文化城,并建有中心城。特别是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其城建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聊邑已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为齐、燕争战之地。聊古庙是春秋至北魏时期聊城的故城,当时城建已具有相当规模。王城是北魏至后晋时期聊城县的治所,同时还曾先后为平原郡和博州的治所。巢陵城是后晋至北宋初期聊城县的治所,同时仍为博州治所。可见,从北魏至北宋初期,聊城始终为今之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宋淳化三年(992),聊城县治由巢陵城迁至孝武渡西(即今址)。熙宁三年(1070),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将土城改为砖城,整整一平方千米的砖城,建筑宏伟,布局严密,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水深面宽,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明清之际,聊城为东昌府治,是沿京杭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商贾云集,会馆林立,舟车辐辏,百业兴隆,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聊城古城墙虽被拆除,但至今墙基仍在,众多古迹保存完好,古城格局如故,古城风貌犹存。
②名人辈出。聊城历史上人才济济,代有传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驰骋疆场的名将兵家;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华夏的书画大家;既有抗敌驱虏的民族英雄,又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夏商时的伊尹,三国时的华歆,唐代的马周、刘祥道、路岩、张镐,北宋的王旦,金末的侯挚、高霖,明代的朱延禧,清代的傅以渐等,均官至相位。战国时的孙膑,三国的程昱、潘璋,西晋的华恒,南北朝的吕罗汉、傅永,唐代的程咬金,五代的王彦章,明代的侯钺、左良玉,清代的李成隆、马玉魁等,均为一代兵家。远古时黄帝史官仓颉,观鸟兽之迹而制字,被称为创造中国文字的始祖。战国时名士鲁仲连,曾因“射书救聊城”而为世人传颂。三国魏才子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为建安时的伟大文学家,其“七步诗”一首千古流传。魏晋著名学者、史学家华峤,博闻多识,遍观秘籍,撰成传世之作《汉后书》。唐代哲学家吕才,天文、地理、历史、乐律无不精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无神论者和音乐家。宋代医学家成无己,首次完成“医学之祖”——《伤寒论》的注释,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诗人谢榛,以律、绝闻名诗坛,为“后七子”领袖;同代文学家于慎行,学贯百家,诗、文俱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代首科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道德文章为一时之冠”;同代状元邓钟岳,字甲群芳,被康熙皇帝御批“字压天下”;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因创建中国清代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而名扬华夏;“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兴学近40年,创办义学3处,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在近、现代,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振兴而慷慨献身者更是层出不穷:赵以政、王寅生、姜占甲、金谷兰等一大批共产党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南征北战,浴血拼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名胜荟萃。聊城现有名胜古迹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雄居东昌府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冲汉凌霄,巍峨壮观,素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构筑精妙、富丽堂皇的山陕会馆,被称为古运河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赞为“琅环之府、群玉之山”的海源阁,藏书之宏富、珍贵“为海内之甲观”。建于宋代的铁塔,通体铁铸,伟岸挺拔,是中国现存屈指可数的铁铸佛塔。古老著名的临清运河钞关、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和清真东寺、古色古香的鳌头矶、雄伟壮观的舍利宝塔,均为明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海内外的武松打虎之地景阳冈,有10余处景点,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初建于北宋末年的阳谷狮子楼,宏丽轩昂,雕梁画栋,因传说武松在此斗杀恶霸西门庆而名扬天下。坐落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建有多处景点,也成为著名的览胜景区。另外,还有楼阁连亘的阳谷海会寺、挺拔俏丽的高唐梁村塔、规模宏大的李苦禅读书处大成殿、宏伟壮丽的临清大宁寺等古迹,这些无不反映了聊城文化底蕴的丰厚,标志着聊城历史的文明。
④名水靓丽。聊城自古与水有缘,水资源特别丰富,被称为江北第一水城。中华母亲河——黄河在境内蜿蜒百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江北最大的人工湖泊——东昌湖环绕古城。元代,会通河经开凿疏浚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后,穿境而过的大运河成为聊城的靓点。明清时期,漕运达到鼎盛,聊城建有码头多处,被称为“漕挽之咽喉”。崇武渡口是昔日聊城古运河的重要码头。当年,此处河中帆樯如林,舳舻相接,岸边车马络绎,百货陈灿,是十分繁华的胜地,被列为聊城古“八景”之一,名曰“崇武连樯”。由此可见当年聊城漕运的壮观胜景。东昌湖是聊城的最靓点。此湖始凿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近千余年来,湖水常年不竭。《水浒》、《聊斋志异》、《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东昌湖均有描述,特别是《聊斋志异》中的《胭脂》篇直接以东昌湖作场景,记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在世界上已有12种文字流传。这说明,东昌湖在这些名著成书时就已经享有盛誉,受到海内外名家的重视。经多次开发,东昌湖总面积达到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米,面积近似杭州西湖,为济南大明湖的7倍,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称。千顷湖水,清如许,明如镜,春夏秋冬,各具情趣;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交织,湖河一体,风貌独特,已成为众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⑤名产众多。聊城人聪明能干,敢于创新,历史上曾创造了众多闻名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土特名产。阿城阿胶是中国闻名海内外的名贵滋补药品,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生产历史。汉唐至明清,阿城阿胶一直为向封建王室进贡的地方特产,畅销省内及江南各地,并出口东南亚诸国,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临清贡砖生产始于明永乐年间,至清代末年才停止烧制,其间朝廷“岁征城砖百万”,故又称“贡砖”、“御用砖”。明代修建的十三陵,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以及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故宫各大殿、紫禁城等皇帝陵寝用的砖,大都是临清贡砖。临清织造哈达“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它薄似蝉翼,洁白如雪,晶莹如玉,轻柔似水,为国内独有,历来为藏、蒙兄弟民族推崇,清代已销往印度、伊朗、蒙古等国。聊城毛笔生产始于清初,久负盛名,具有精品毛笔所特有的“尖、齐、圆、健”四大特点,是书法绘画之佳品。康熙皇帝巡经聊城,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暎”匾额。被施耐庵写进《水浒传》的阳谷“透瓶香”白酒,在宋代就被定为进京贡品,并获宋神宗“贵人佳酒”之“御笔亲赐”。临清枣脯、进京腐乳、茌平圆铃大枣、聊城玉皇李子等均为地方土特名产,在历史上都曾被列为晋献朝廷的上等贡品。
-
- 回族的别称是什么 回族叫回回民族的原因
-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万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
-
- 史上真有潘金莲这个人?揭秘潘金莲的情爱史
- 相信大家看过四大名著的水浒传的人都会对一个女人比较清楚吧? 那就是潘金莲,潘金莲,是《水浒传》中出现的人物,《金瓶梅》对其进行了
-
- 历史上上官婉儿特别淫乱?不堪入目?
- 我们可能都知道上官婉儿是唐朝的大才女,但是上官婉儿的野史相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下面百科档就给大家带来关于上官婉儿的淫荡野史
-
-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