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伊朗的诺鲁兹节(春节),在伊朗历元月一日至十三日(相当于公历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初)这段时间。它是伊朗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跳火堆”是节日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诺鲁兹”也叫“跳火节”。跳火堆在一年最后一个星期三的晚上举行,故俗称“跳火的星期三”。
夜幕降临后,人们纷纷来到室外,聚集在干柴旁。随着火光的升起,男女老幼一个接一个地跳火堆。小伙子们腾空飞跃,姑娘们步态轻盈。一、二岁的婴儿也由妈妈抱着跳过,四、五岁的则由爸爸挟着一“飞”而过。最活跃的要算七、八岁的孩子们了,他们就象小松鼠一样在火堆上跳来跳去。人们不断向火里加柴。跳呀,笑呀,口里还不断地重复一句话:“你给我红润,我还你蜡黄!”希望自己腊黄的脸红润起来,似有消灾祛病、辞旧迎新之意。跳火堆的来历据说和伊朗古代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有关。该教认为新旧年的分界线是在旧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二的正午时分,星期三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晚间便点起火堆进行庆祝。后来,这个习俗也被罗马人、阿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所仿效。
跳火堆结束后,少女们披着面纱,三三两两,一边敲着小银勺,一边哼着小曲,结伴到左邻右舍索取糖果,名日“讨吉利”。他们还在隐蔽处听路人说话,以听到的第一句话来卜算一年的吉凶。除夕夜全家欢聚,吃“团圆饭”。桌上放着古兰经、伊斯兰教什叶派鼻祖阿黑的画像,及象征光明、诚挚、前程似锦的镜子、蜡烛、彩蛋和金鱼,饭菜很丰盛,但必须摆上豆苗或麦苗、苹果、醋、蒜、香料、麦芽糖和金银币等七样东西,它们象征着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生活充满甜蜜。蒜表示驱除恶魔,金银币表示招财进宝。这七样东西波斯语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称为“哈夫特辛”。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贺年。正月十三的郊游是“诺鲁兹”的最后一项活动。伊朗人认为“十三”是个不吉祥的数字,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这一天郊外的公园绿野,游客如云。家家烧茶炊,烤羊肉,香味扑鼻,炊烟袅袅。姑娘们则远离人群,跪在清雅幽静的草丛中打草结,祝愿觅得如意郎君,结出甜蜜幸福的爱情之果。
-
- 杜康是什么圣?杜康是酒圣吗?
-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种圣是应有尽有。诗圣有杜甫,书圣有王羲之,医圣有张仲景,茶圣有陆羽等等。那么杜康是什么圣呢?很显然,这个中国酿酒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
- 妺喜: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间谍
- 有施国是与夏朝同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内有一位叫妺喜的美女很有胆识,商便是在其帮助下灭掉了夏,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间谍。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