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英
属于: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3-22 16:29:2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黄月英
别 名:黄硕,黄婉贞,阿丑
国 籍:中国(三国)
民 族:汉
出生地:荆州襄阳沔南(湖北襄阳黄家湾)
父 亲:黄承彦
配 偶:诸葛亮

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阳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诸葛亮第一次上门求亲时,黄头发、黑皮肤的阿丑姑娘送他一把羽扇,并问诸葛亮:“诸葛先生,可知道送你羽扇的用意?”诸葛亮说:“是礼轻情义重吧。”阿丑说:“可知还有其二?”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丑便说:“诸葛先生,你刚才跟家父畅谈天下大事,讲到你的胸怀大计,气宇轩昂、眉飞色舞;但是,我发现你讲到曹操、孙权时,眉头深锁、忧心于中,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聪明的阿丑姑娘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能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更不能让人家发现,被轻视、被鄙视,而成不了大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不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诸葛亮娶了阿丑后,羽扇从不离手。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轻摇羽扇,波澜不兴,胸有成竹,胜算在握。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诸葛亮功绩显赫,阿丑的功劳卓著。
诸葛恪
中文名:诸葛恪 别 名:诸葛元逊 国 籍:东吴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琅邪阳都 出生日期:公元203年 逝世日期:公元253年 职 业:权[阅读]
大乔
大乔简介大乔画像大乔,亦作大桥,庐江桥公(《三国演义》中称为“乔公”或“乔国老”)之女,小乔之姊,孙策纳为妾。中国长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也有提及。与小乔并称为“江东二乔”[阅读]
孙尚香
中文名:孙氏(戏剧中为孙尚香) 别 名:枭姬,弓腰姬,孙安 国 籍:三国(吴) 民 族:汉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职 业:蜀汉国主夫人 [阅读]
小乔
小乔简介大乔小乔图小乔,正史作小桥,庐江桥公(《三国演义》中称为乔公或乔国老)之幼女,大乔之妹,周瑜之妻。根据《三国志》记载,“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阅读]
赵云
赵云(生年不详-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一传(《三国志·蜀[阅读]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阅读]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