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怒砸魏征墓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7-20 11:51:03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来。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