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10 21:38:3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锡伯族的发源部族。东胡,根据有关古籍文献记载分析,是共同地域范围内活动的具有相近文化特征的民族综台体。但应该明确指出,当时的这一人类群体,并没有划分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他们只是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部落或部族,只有在以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迁徙、流动以及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才分化为不同民族。因此,将当初的东胡人类群体绝对划分为诸多不同民族,或者只当作一个民族看待,都是偏面的,而且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同一族源的人类群体(部落或部族)发展成不同民族的现象是很多的。
东胡之称,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谓“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燕灭之。”之后,在《史记》、《汉书》中,对东胡的活动多有论及。如“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源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鸟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史记·匈奴传》卷110);“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匈奴传》卷94上)可见,东胡是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比较强盛的部落联盟。“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部族的泛称。而东胡在匈奴的东面,故称东胡。《史记索引》引服虔语云:“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东胡与匈奴相邻,处一东一西。对东胡的活动范围,要画出一幅确切的地域界限图是困难的,因为从有关记载可知,东胡在分化成许多民族之前,主要是以狩猎、游牧为生,活动方式多为逐水草而牧,视山林而居,虽从事少量的农业,但并没有成为十足的农业民族,他们在缺乏领地概念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因此,根据有关古籍文献的记载,对其活动范围只能勾画出一幅略图。对此,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他根据《史记》提供的资料云:“考东胡之境域,其东、南二面,盖自造阳(即今宣化府怀来县)以至襄平(即奉天辽阳之北边)以长城与中国接境,西方则以兴安岭左右之地与匈奴相连。关于其东北方面之界线,传中虽无明文,然居东胡故地之匈奴,即左贤王之封地,据《匈奴传》云:‘诸左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东,接秽貉朝鲜,是则东胡强盛时代,此方面已与据有哈尔滨以南、铁岭以北一带平原之秽貉相临矣。唯东胡之北界毫无文献可证。然后世据辽水上游之民族,其东、西、南三方面限于如上述地域者,其北境亦不闻有越黑龙江而达西比(伯)利亚之事;则东胡之时,其北境盖亦同然。关于东胡之领域,若以上之推定为无大过,则其版图限于今蒙古人所住居之范围以内,而与通古斯人所住居之本地西比(伯)利亚,不可不谓道程其相悬绝矣。”(白鸟库吉著、方壮猷译:《东胡民族考》第9页,商务印书馆发行)综观文献记载及学者的考证,东胡主要以大兴安岭南部为中心活动,强盛时西达东部蒙古高原,这是他们当时的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东胡作为十足的狩猎、游牧民族,在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以前,由于与华夏已没有条件相互密切往来,在汉籍中几乎阙载,因此对其商以前的活动知之甚少。商周以后,一方面华夏族的经济发展,版图扩大;另一方面,“胡”之势力也日渐扩大,并向西、南两面发展,这就为华夏族与东胡族的日趋接触创造了条件,使华夏族对周围“胡”的了解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商代初年,东胡活动在商王朝的正北方。《伊尹四方令》曰:“正北东胡”。疑史载之鬼方即东胡之一部分。在商周以后的历史上,汉籍提及了“百有余戎”,其中有狄、北狄、戎、北戎、山戎、北蛮等,这些都不是特定民族的称呼,而是中原统治者对边周少数民族的蔑称。他们也许是同一族系的不同部分,或者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得到的蔑称。据《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引服虔语:“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故山戎、北狄乃东胡无疑,确切地讲,山戎、北狄是东胡的组成部分。又据《史记索引》引服虔语:“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据《史记》记载,春秋初年,居燕北的山戎向南侵掠,燕国危急,求救于齐,后来桓公出兵援救,败山戎(参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匈奴列传》)。《国语·齐语》云:“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对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史事,《春秋》、《左传》和《管子·小匡篇》、《中匡篇》、《轻重篇》、《封神篇》及《史记》均有明载。其中《史记·匈奴列传》云:“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县)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战国以前,东胡活动范围达到了东部蒙古高原,这是因为当时的匈奴势力不那么强大,还未开始向四周扩展。到了战国时期,匈奴和东胡各自的部落联盟最后形成,尤其是匈奴的势力发展最迅速,并主要向东胡之地扩展,使东胡从燕国正北向燕国东北发展(参见《史记·货殖列传》)。这时,东胡与中原相邻国因有长城相隔,再者中原统治阶级的“和亲”政策和武力防范的措施,虽有小掠小夺,但没有大的相争。但是东胡与匈奴之间却越来越不相容,相互掠夺和争斗时有发生。战国以后,匈奴部落联盟内部频频发生争斗,势强力雄者争夺单于位。但不久匈奴内部便息事宁人。这时的东胡贵族统治阶层极力向西扩张,引起与匈奴的更大冲突。到了秦汉之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匈奴冒顿单于即位之初,东胡恃强轻视冒顿单于,一再向匈奴敲诈勒索,竭力用武力夺取匈奴与东胡之间的一千余里“瓯脱外弃地”。匈奴冒顿单于乘东胡轻敌无防备之机,突然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之,虏其人民及财产很多。对这一段史实,《史记·匈奴列传》有清晰的记载。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遂告瓦解。匈奴势力又日强,拥兵十万。匈奴击破东胡之后,东胡之大部北遁入山林,另一部分则降服匈奴,成为匈奴臣民。因此,在当时匈奴的对外战争中,也有不少东胡人参加。
在东胡部落联盟中,有许多文化相同或相近的部落,如狄、北狄、戎、北戎、山戎、北蛮、屠何等,这些名称如上所述,也许是同一族系的不同部分,或者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得到的蔑称。值得注意的是,东胡部落联盟瓦解后,从中分化出的乌桓和鲜卑是两个最大的部分,正是他们把东胡历史向下延伸,汉籍将他们明载其中,传之后世。
-
-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 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句流传许久的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面这八个字,自古以来是爱酒之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
- 商均墓为何历经多年仍受到虞城世代百姓的祭拜
-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海内经》说,义均是始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