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古人也有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4 10:04:2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每当读到古人所描绘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总是心生向往。古代有这般的美景,那他们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呢?“环境保护”一词虽起源于近代,但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人们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夏朝时有“禹之禁”,类似于现在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鄜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环保的法规了。而笱子在谈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时说:“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淮南子》有言:“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本茂则鸟集。”想要获得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人类确实首先要做的是优化环境。在中国的汉唐时期,官员的政绩是跟百姓种了多少树有一定关系的。 汉朝统治者埘环境的保护比前几个朝代更为重视。西汉文帝曾下诏劝民种树,景帝也曾下诏“功农垦,益种树”。保护环境资源慢慢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绿化面积的多寡开始成为对当时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 汉宣帝时,龚遂任渤海郡守,当时渤海郡(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湾一带)发生饥荒,盗贼并起,难以镇压,龚遂到任后,下了一道文书:“持农器者为良民,持兵器者乃为贼。” 同时龚遂以身作则,节俭办事,鼓励百姓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人每年种榆树一棵等。安抚百姓,与民休息,对那些依然不肯放下兵器的人,龚遂则劝喻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经过几年的治理后,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龚遂深得民心,同时也受到皇帝的嘉赞。 后来,每人每年种一棵榆树,不仅成了渤海郡内的传统,还作为一项政策被推广到其他地区,属民种树的多少、辖区内植树绿化的面积的多寡与地方官的政绩有了瓜葛。更有趣的是,种植树木,还被一些地方官员作为惩制手段,用来处罚一些犯了小过失的属民。汉朝在保护环境资源的立法上也有了一定进展。 到唐代,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话,官员是会受到荆条抽打的。据唐律规定,如果官员属地内的田地荒芜,亩数达到管辖总数十分之一的话,管辖该地区的官员要与领取了土地的户主一同被罚,官员得被笞(用荆条抽打臀部)30下,而且刑罚随着田地荒芜的程度而加重,每多荒芜一分就加重一等刑罚,最高刑罚是为徒一年。 唐朝对盗耕耕田也有处罚,对盗耕的是荒田的,则可以减轻一等处罚。另外盗耕种植的庄稼、秧苗,还要归还地主。 此外,唐律还规定,以均田制分得的土地,每亩至少要种50棵桑树、10棵榆树和10棵枣树。若土质不适宜种这3种树的,可改种其他树种,但一样必须在分到土地后的3年内完成,地方官要对百姓的种植情况加以督促和统计。如果存规定年限内没种到那么多棵树的,地方官员将要被笞40下。 而且,庸代还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