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道德
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新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准则。20世纪以来,随着化工业、原子核工业等的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恶化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减少或灭绝,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迫使人们思考和研究如何对待自然环境的道德问题,逐渐形成了环境道德的观念和准则。环境道德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反对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量捕捉动物,特别是捕杀珍奇动物,反对攀折花木等一切不爱护环境的行为。环境道德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们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