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斗争性
和同一性相对立的矛盾的根本属性之一。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这里所说的“斗争”,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体现了矛盾双方互相离异的性质和倾向,而不同于作为日常用语的“斗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矛盾就有斗争。但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对抗性斗争形式和非对抗性斗争形式两大类。理解矛盾斗争性这一概念,既不要把对立面的斗争仅仅归结为某一种具体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以为矛盾斗争的消失,更不能把一切斗争都看成为对抗的敌我斗争。因此,把矛盾斗争简单化,就会抹煞或夸大矛盾斗争性。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因此,矛盾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毛泽东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07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不能割裂的,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毛泽东又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上)。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防止重犯历史上“左”的错误,和克服否认必要的矛盾斗争,放弃思想转化工作的倾向。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和珅在大清朝共有多少头衔?和珅的九个以“大”开头的头衔
- 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可以参看《清史稿·和珅列传》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